新鮮出爐的大清軍隊士氣高昂,從皇帝到士兵都有一股劈天的自信。
長城自出現以來,它的任何一處關隘地名均與戰爭有關。
哪怕很多關隘有一個好聽的名字,也是悲中之樂。
喜峰口,古稱林蘭陘,宋、遼、金時稱鬆亭關,相傳元末明初時,家中男童久戍不歸,家中長輩四處詢問,千裡來會,相逢於山下,相抱大笑,喜極而死,因此稱喜峰口。
雄踞灤河河穀,左右高山對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喜峰口關有三重,三道關門之間由堅固的磚牆連接成一體。日字型的三道套城,六個接觸點均有空心敵樓,與長城主體相連。
三麵臨山一麵靠河,戒備森嚴,確是金湯之固。
再宏偉的關隘也是靠人守,阿濟格對這裡很熟悉,若知曉一萬班軍有一多半在此處,保準不會磨蹭。
正月十三,喜峰口外人比樹多,山穀山坡密密麻麻的騎軍,崇德皇帝黃龍旗在山頂招展,親自督戰破關。
阿濟格擺了三個大陣,左右六千弓手,掩護中間五千重甲兵破關。
大清立國第一戰,勇士們三呼萬歲,嗷嗷吼叫,幻想撕碎明軍的快感,大步衝向關城。
長刀寒光閃閃,殺氣刮過古關,箭如雨下,大清兵鋒不可阻擋,方圓二十裡山頭上傳來山呼海嘯的助威,聲浪滾滾,似乎能震塌長城。
攻城的士兵在友軍呐喊下如虎添翼,弓箭掩護靠近關城,呼呼甩繩鉤,密密麻麻衝上城牆。
觀戰的士兵哈哈大笑,區區明軍,不堪一擊。
登上城牆的士兵沒看到屍體,快速組織攻擊陣型,盾兵上城後,東西兩千人,盾牌舉頭頂,齊齊殺向空心敵樓。
靠近十步,前麵盾兵打開一個缺口,露出大陣中粗壯的撞木,上百名士兵齊齊抬著衝鋒。
咚~
敵樓都在晃!
退後,再來!
咚~
再來!
咚~
咚~
厚厚的門板都撞爛了,門卻沒開,從門板中間掉落幾塊土坷垃。
進攻的牛錄才發覺明軍毫無反擊,呼叫士兵甩繩鉤到射擊孔。
四名士兵在同伴掩護下心驚膽顫攀爬上敵樓,從射擊孔鑽了進去。
“主子,明軍跑了,大門被沙土堵死了,上麵澆水,凍成一塊,挖不動。”
兩刻鐘後,阿濟格進入第一道關城,城牆上的士兵還沒打開第二道敵樓。
關門更彆想打開,門後是與城牆一樣高的黏土澆水,挖門的進度還不如毀牆。
阿濟格從繩梯上城牆,又下到甕城內,再上再下,才來到兵堡。
士兵早跑沒影了,一開始上敵樓的士兵能看到明軍順著驛道跑向東麵,去山海關防區了。
十二爺在城牆上轉了一圈,扭頭看一眼拆牆的士兵,對著垛口狠踹,“混蛋,卑鄙,他媽的…”
大清國第一戰,士氣高昂的士兵無奈搞起了土木工程。
但城牆高五丈,寬三丈,哪能及時挖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