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芝龍能想到土木堡,李開先的任務就完成了。
朝鮮看似在問罪李朝,其實是在分田。
看似在分田,其實是在消除李氏影響,歸治人心。
看似在歸治,其實是在宣揚上位新政、宣揚上位威德。
戰爭一切為政治服務。
何時打,怎麼打,打哪些,打到什麼地步,前線永遠沒有定勢。
南海得靠自己,誰都教不了你。
李開先一直催鄭芝龍到朝鮮,不是讓他帶鄭氏海匪來乾架。
而是要他這個人。
但隻有他本人到還不行,得帶足夠的人,才能展示實力,表達誠意。
大明隻會收王室和李倧親信的資產,不會收所有人的財富,給新歸治的地方一個效忠的機會。
失去土地,還得給效忠的人一條出路,樹立幾個榜樣。
施行新政,再沒有比入股五商更好的出路了。
李開先是大棒,鄭芝龍是那個甜棗,這就是他到朝鮮的原因。
鄭芝龍‘悟’了,不用再問了,接下來一定會借著審問的機會,分化利誘更多的人,然後完成徹底清洗。
果然,鄭芝龍所猜不錯,李倧暫時不會被殺,他活著,才能問罪更多人。
王族的人都在遼東為質,黃台吉已經替大明完成了初步清洗。
李氏沒有任何合法的繼承人,被打壓許久的山林儒士和親明派翻身,對朝鮮當權貴族口誅筆伐。
政治對手的審案向來最致命,當權者被扒的乾乾淨淨,祖上十八代的事都被翻出來。
僅僅三天,討伐行為就落到了那些胥吏和底層士子身上,百姓和奴隸也參與進來了,有人罵過一句大明,都被視為叛逆。
五萬士兵的倒戈,餉銀一發,就成了一把鋒利的快刀,無數官吏被連根拔起,比大明自己審案徹底多了。
吵鬨的背後,是鄭芝龍與數十家失去土地的大族成立了朝鮮海貿部,占據濟州島和江華島為基地,完成黃海貿易布置。
這是另一種‘清洗’,通過財富無聲的清洗更徹底。
鄭芝龍學會了,也該去倭國了。
如今的倭國,在大明君臣眼裡可是好孩子。
哪怕倭寇曾經肆虐沿海,哪怕豐臣秀吉侵略朝鮮,倭國也是好孩子。
從老朱起,大明朝冊封倭國的國王,就不是天皇。
從室町幕府、到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的安土桃山時代、再到如今的江戶幕府,大明朝冊封的倭國國王都是幕府將軍,倭國實際上的統治者。
足利尊氏、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等等,才是大明法理上的倭國國王。
天皇一家在大明朝看來,與衍聖公孔氏和龍虎山張氏類似,屬於方外之門。
這個認知沒問題,那一家就是泥塑,如同一個玉璽,除了能‘蓋章’,本身沒有什麼力量。
在大明朝廷眼裡,海匪勾結倭國西南大名武士,肆虐沿海,與倭國國王沒什麼關係。
這並非自欺欺人,確實如此。
倭國戰國時代,大名之間非常混亂,武士不事生產,極其貧困,西南大名遠離本島富裕之地,更加混亂。
若非汪直等人去勾搭,武士們還不知道出海劫掠,他們來自薩摩藩、平戶藩、福江藩、對馬藩,幾乎全是九州人,與本州大名沒什麼關係。
特彆是薩摩藩的島津氏,絕對是大明血仇。
德川家康消滅豐臣氏之後,馬上派人到大明聯絡、解釋、進貢,萬曆雖然沒有直接冊封,但也沒有嗬斥。
天朝皇帝的眼裡,倭國混亂不堪,生氣是墮落,懶得搭理他們。
但是很快,江戶幕府扭轉形象,成了大明朝廷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