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們露出身影開始向大營靠過去。
嘟嘟的號角傳遍穀地。
西邊已經可以看到阿爾泰主山脈了,高高的雪山看著就很清涼,所以視線非常好。
陸天明扭頭踹了一腳看戰場的孫二,咒罵道,“眼珠子瞎了,看西邊那是什麼。”
孫二扭頭看一眼西邊雪山,遙遠的地方好似有二十匹戰馬,幾個人正在使勁揮手,也不知道是在與哪邊打招呼。
“屬下立刻去查探。”
孫二告罪一聲,溜下山坡,西邊分出五百人警戒。
山穀的戰鬥沒什麼好看的。
陸天明帶著巴圖、李述孔、董護印、孫二,這就是威遠大將軍擴編的親衛營,全是從各營抽調的精銳。
河套眾人也不擔心陸天明的安危,帶著全部精銳,到西域又不是玩腦子來了,隻要刀子夠快,戰事很快結束。
一萬親衛營,一千複合弓,一千重甲,還有兩千彈輪長火銃,一千彈輪短火銃護衛。
冷兵器和短火銃士兵也配發老式火銃,五千擊針式步槍,全部帶刺刀。
這配置能攻堅,能近戰,能馬上追擊,也能就地防禦。
新式步槍隻有這麼多,比起定裝彈,現在發射快多了,是後裝槍。
裝彈的時候,掀起槍膛蓋,把提前壓製底火的子彈塞槍膛,蓋子壓下來,扣起扳機,擊打蓋子後的撞針底座,撞針的前端擊打子彈底火,完成發射。
世界上所有的槍械發射原理都一樣,工匠的改進思路也一樣,關鍵是…鑄造工藝才卡脖子。
陸天明到向來隻提要求,隻給工匠思路。
還沒說過手搖機槍呢,山西軍器局就把戚繼光那個十三根發射管的輪轉火銃造好了。
四個人抬著跑,連鎖彈簧,一次發射十三發子彈,後麵的轉輪能轉三次,一盤三十九發彈藥。
發射時候非常唬人,動靜很大,準度嗬嗬。
陸天明哭笑不得,誇獎了一下工匠,讓他們繼續想辦法,要提供‘可持續’的彈藥,不是一直在彈輪上想辦法。
後裝槍也一樣,槍栓可以造,工匠也能搞出來,鑄造工藝不行,槍栓還是一直卡殼,密閉不行,射程和準度還不如定裝彈,能把人急死。
管理夠了,腦子夠了,鑄造工藝不夠…
槍械的發展好似跳不過任何一個環節,就像這擊針後裝槍,完全是銀子重獎之下的傳教士發明,陸天明自己又不懂。
擊針後裝避開了槍栓密閉問題和槍膛精度問題,避免了扳機易損問題,發射速度不比槍栓慢,算是當前的最優解了。
且火器需要大量製作,積累鑄造經驗,否則槍栓就算弄出來,工匠也不會搞,還是沒有…
咚咚咚~
士兵們開始射擊,一百五十步外,騎馬衝鋒的壯漢挨個從馬背栽下來。
射擊不快不慢,遠距離輕鬆射殺,一千騎兵在河道裡轉了一圈,河流頓時變成了殷紅,剩下不到三百人,退回大營。
很快有了結果,幾個人高舉雙手,長矛挑著幾塊白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