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九年,關外寒冷依舊。
阿濟格、多爾袞、多鐸這三兄弟,兵事才能在大清都是上上。
比起褚英、代善嫡係那一窩,水平高的不是一點。
彆看多鐸年齡小,這小子比阿濟格更純粹,與鼇拜是一類的戰將,但又比鼇拜腦子好使,作戰時候,目標明確,不忘旁策。
黃台吉評價多鐸,弟初專閫,即能製勝,是可嘉也!
奇兵突襲,關鍵不在兵,而在奇。
雖然多鐸經常留守大營,但他小小年紀就是旗主,作戰時總能敏銳抓住弱點,帶著大軍,卻喜歡小規模精銳出擊。
一擊製勝,眼光和手段都是愛新覺羅氏中的翹楚。
如今作為國使入京,多鐸並未像去年表現的那樣的抗拒。
他與布木布泰過遼河後,就被馬士英派一千人看護。
大清這次的使節隻有一百人,多鐸帶著八十名武士,護送中間十輛爬犁。
馬士英、何可綱等前線將官都沒有見他們。
到錦州也沒有進城。
布木布泰在爬犁內休息,多鐸卻仔細觀察了一路。
前線的士兵很興奮,但多鐸能感覺到,士兵興奮的目標不是遼東,他們好似急著與遼北的韃靼人、科爾沁人商量放牧。
因為士兵們休息時討論的事情,都是牲口皮子的價錢,對戰事沒多大興趣。
等到寧遠,多鐸看到的是熱鬨的過年氛圍,偶爾聽百姓說話,全是做工、走貨之類的詞。
等到前屯,多鐸才突然發覺,遼西人太少了。
熱鬨歸熱鬨,絕對比以前少很多。
山海關…
大門敞開,哪有人輪值,百姓的爬犁來來去去,隨便進出。
城牆上也沒人。
過山海關到一片石,這裡倒是有軍營,但不足一萬人。
整個遼西前線,包括山海關,不超過三萬士兵。
向北了望薊鎮長城,同樣無人駐守。
等到永平府,謔,人山人海,無論是士兵,還是百姓,嘴裡說的都是煤鐵之事。
永平府城是一個轉運中轉,不是與關外的中轉,而是海邊與邊鎮的中轉。
無數爬犁趁著冬季,在灤河河道中南北奔跑。
向海邊送煤鐵,回去卻是空車。
多鐸不知海邊在搞什麼,但他非常確定,若大清像一年前那樣,再來一次十五萬人的大奔襲,能直接殺到京城。
絕對的!
因為他就這麼入京了。
一路上再未看到什麼像樣的軍營。
陸天明狂妄到何種地步,才會放棄京畿防禦?
整個京城隻有京郊南北兩個小軍營,撐死一萬人在駐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