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龍城西北方向有紅河支流,隴江。
支流向東北方向流,與太平江彙合,所以紅河北岸不是一大塊,而是東西兩個防區。
幾乎不具備兩千頭戰象的攻擊條件,容易浪費殺手鐧。
紅河南岸方圓百裡的地區才適合七十萬人的大戰,奈何明軍又突然不進攻了。
黃連山、北寧、海陽、府裡,各處明軍沒有繼續向升龍推進。
連續三天,鄭梉受不了,令精銳到北麵反擊,引誘明軍騎兵進攻。
兩萬精銳進攻北寧,兩萬騎軍調頭就跑。
安南當然不敢追擊,很快又退了回來。
鄭梉氣得在升龍城頭哇哇大叫,周圍二百萬人,還有二十萬是傷員、廢物,極其影響軍心。
下令士兵進攻海陽,多鐸固守海陽,輕鬆防禦,安南沒有攻城器械,在弓箭射擊下留下一層屍體退走。
連著試了兩次,鄭梉明白了,明軍吸取了以前進攻安南的教訓,在極限施壓。
哼~
那熬著吧,升龍並不缺糧。
整整二十天,明軍從一開始的急速進攻到後來的龜縮不出,戰術轉變太大。
完全是兩個極端,把整個安南閃了一個大腰。
鄭梉還不知道,他的心氣已經被玩垮了。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登陸清化二十天後,張世澤才施施然來到府裡,距離升龍還有百裡呢。
南邊明軍還在山腳放火,張世澤好像喜歡這任務了。
刀耕火種嘛,放火過後,開墾更快。
不過,張世澤到府裡後,明軍總算動了。
北岸曹鼎蛟五千人,南岸中軍五千人,沿著紅河,龜速向西,每天二十裡,一點也不著急。
升龍城的鄭梉三天後,才得知明軍沿紅河推進,一蹦三尺高,出城帶大軍親自查探。
距離升龍五十裡,一個叫農市的地方,明軍第一次成規模與安南大軍相遇。
張世澤哈哈大笑,南邊五十裡,北麵五十裡,鄭梉的防線隻有百裡。
防區如此小,升龍卻不著急,瞬間暴露安南在醞釀反擊。
有底氣反擊的人會怎麼選擇呢?
一定還會撤。
因為他在渴望決戰。
明軍二十萬大軍不可能包餃子二百萬,鄭梉一定想辦法創造機會,逐路擊破。
這機會隻有撤退才會出現。
張世澤想的沒錯,距離明軍二十裡的一個丘陵頂,鄭梉帶著安南核心大員和大將,發愁看著明軍的陣型。
南北兩岸明軍不過一萬人。
打?打草驚蛇,不值得。
不打?他們會進一步壓縮升龍防禦,北岸防線瞬間失去牽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