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入仕途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世家大族成為各方勢力競相爭取的重要力量。司馬懿,便出生於河內司馬氏這樣一個名門望族。司馬氏在當地根基深厚,曆代皆有出仕為官者,家風嚴謹,文化底蘊極為深厚。司馬懿自幼便在這樣的環境中耳濡目染,接受了係統而優質的教育,他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對經史子集、兵法韜略無不涉獵,且見解獨到,年紀輕輕便在當地小有名氣,為日後踏入仕途積累了深厚的知識與智慧。
彼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力如日中天,聽聞司馬懿之才,便急切地想要將他招致麾下。曹操初次派人征辟司馬懿時,司馬懿卻敏銳地察覺到了局勢的複雜性。當時的曹操雖實力強大,但漢室衰微,各方勢力盤根錯節,加入曹操陣營未必就能一帆風順,甚至可能會陷入政治漩渦。經過深思熟慮,司馬懿心生一計,他佯裝患上風痹之疾,臥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曹操生性多疑,派人暗中觀察,司馬懿竟能整日躺在病榻上,一動不動,騙過了曹操的眼線,成功躲過了初次征辟。
然而,曹操怎會輕易放過這樣的人才。幾年後,曹操再次征辟司馬懿,且放出狠話,若他再不應召,便將其逮捕入獄。司馬懿深知曹操的手段,此次再也無法推脫,無奈之下,隻能出山任職,擔任曹操的文學掾。這個官職雖不高,但卻是他踏入曹魏政權的開端。
在曹操身邊任職期間,司馬懿開始展現出他的不凡之處。關羽北伐襄樊,水淹七軍,一時間威震華夏,曹操甚至一度被關羽的氣勢所震懾,萌生遷都之念,以避其鋒芒。就在眾人慌亂之際,司馬懿卻冷靜地分析局勢,他指出,孫權與劉備看似聯盟,實則各懷心思,荊州之地是孫權的心病,若聯合孫權,讓其從背後偷襲關羽,必能解襄樊之圍。曹操采納了他的建議,孫權果然派呂蒙白衣渡江,奇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最終敗走麥城。這一事件讓曹操對司馬懿刮目相看,也讓司馬懿在曹魏政權中初步站穩了腳跟,嶄露出他在複雜局勢下敏銳的洞察力和卓越的謀略。
二、曹操時期的隱忍
曹操雖欣賞司馬懿的才華,卻也對他的野心有所察覺。曹操本就生性多疑,而司馬懿的“狼顧之相”更是讓他心生警惕。所謂“狼顧之相”,即人在回頭時身子不動而頭能扭轉180度,這種麵相在古代被視為有野心、心懷不軌的象征。再加上“三馬同槽”的夢境,更是加深了曹操對司馬懿的猜忌,他擔心司馬懿日後會威脅到曹魏政權。
麵對曹操的猜忌,司馬懿深知自己身處險境,稍有不慎便會招來殺身之禍。於是,他開始了漫長的韜光養晦之路。在工作中,他表現得異常勤勉,無論大小事務,都儘心儘力地完成,常常廢寢忘食。他總是主動承擔各種繁雜的任務,對曹操的命令更是言聽計從,從無絲毫懈怠,讓曹操看到他對工作的專注和忠誠。在人際交往中,他十分謹慎,從不主動參與朝廷中的權力爭鬥,與其他官員保持著適當的距離,既不結黨營私,也不得罪他人,避免引起曹操的懷疑。
儘管司馬懿如此小心翼翼,但曹操對他的警惕從未消除。有一次,曹操故意試探司馬懿,讓他在前麵走,然後突然喊他的名字。司馬懿下意識地回頭,竟真的展現出了“狼顧之相”,曹操看在眼裡,心中的疑慮愈發加深。然而,司馬懿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和謹慎,一次次巧妙地化解了曹操的懷疑。他在軍事和政治上繼續為曹操出謀劃策,卻始終小心翼翼地隱藏著自己的鋒芒,不讓曹操感到威脅。他明白,在曹操這樣強大的統治者麵前,隻有忍耐和等待時機,才能生存下去並謀求發展。
在這個過程中,司馬懿逐漸在曹魏政權中積累了一些人脈和權力。他與曹丕建立了良好的關係,曹丕作為曹操的兒子,對司馬懿的才華十分欣賞,兩人經常交流學問和政治見解,關係日益密切。司馬懿敏銳地察覺到曹丕可能成為未來曹魏政權的統治者,於是有意無意地向曹丕靠攏,為自己日後的崛起埋下了伏筆。
三、曹丕時期的崛起
在曹丕與曹植爭奪世子之位的激烈鬥爭中,司馬懿堅定地站在了曹丕一邊,成為曹丕的重要謀士。他深知曹丕性格沉穩,更適合繼承大統,於是全心全意地為曹丕出謀劃策。他幫助曹丕在曹操麵前樹立良好的形象,教導曹丕如何在各種場合表現出自己的才能和品德,贏得曹操的認可。同時,他還為曹丕分析曹植的弱點,製定應對策略,讓曹丕在這場世子之爭中逐漸占據上風。
最終,曹丕成功被立為世子,並在曹操去世後順利稱帝,建立了曹魏政權。曹丕稱帝後,對司馬懿感恩戴德,十分倚重,將他視為心腹。司馬懿的官職也隨之不斷升遷,從尚書、督軍、禦史中丞,一路做到了驃騎將軍,開始進入曹魏政權的核心層。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在政治上,司馬懿為曹丕製定了一係列政策,加強了中央集權。他建議曹丕削弱地方諸侯的勢力,將權力集中到中央,避免出現地方割據的局麵。同時,他還協助曹丕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官僚製度,選拔人才,整頓吏治,使得曹魏政權的政治更加清明,統治更加穩固。
在軍事上,司馬懿為曹丕製定了對吳、蜀的戰略方針。他認為,曹魏應該采取先防禦後進攻的策略,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在與東吳的對峙中,他主張加強邊境防禦,同時利用東吳內部的矛盾,進行分化瓦解。曹丕多次出征東吳,司馬懿都負責鎮守後方,為前線提供充足的物資和兵力支持。他精心組織糧草運輸,合理調配軍隊,確保了前線的戰事順利進行。
在曹丕的支持下,司馬懿開始鞏固自己在朝中的勢力。他提拔了一些親信,如蔣濟、陳群等,這些人在後來的政治鬥爭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蔣濟智謀過人,在高平陵之變中為司馬懿出謀劃策,立下了汗馬功勞;陳群則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他製定的九品中正製對魏晉時期的政治製度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司馬懿也開始打壓一些異己勢力,逐漸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在曹丕統治時期,司馬懿的地位和權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為他日後篡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曹叡時期的沉浮
魏明帝曹叡即位後,司馬懿作為顧命大臣,與曹真、陳群等人共同輔佐幼主。曹叡對司馬懿十分信任,繼續委以重任。司馬懿在這一時期,不僅在政治上發揮重要作用,還在軍事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諸葛亮北伐是三國時期的重要軍事事件,司馬懿多次率軍抵禦諸葛亮的進攻。在與諸葛亮的對峙中,司馬懿深知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和蜀軍的強大戰鬥力,因此采取了堅守不戰的策略。他憑借著出色的軍事指揮能力和對局勢的準確判斷,成功地抵禦了諸葛亮的多次北伐,挫敗了蜀軍的進攻,穩定了曹魏的西線局勢。在鹵城之戰中,諸葛亮采用誘敵之計,派魏延、高翔、吳班等人迎戰司馬懿。司馬懿起初按兵不動,但在部將的一再請戰下,他終於出兵。然而,他的軍隊卻中了諸葛亮的埋伏,被打得大敗,損失慘重。此後,司馬懿更加堅定了堅守不戰的策略,無論諸葛亮如何挑釁,他都不為所動。他深知蜀軍遠道而來,糧草補給困難,隻要堅守不出,蜀軍必然會因糧草耗儘而退兵。
除了抵禦諸葛亮北伐,司馬懿還遠征遼東公孫淵。公孫淵占據遼東,擁兵自重,對曹魏政權構成了威脅。司馬懿率領大軍長途奔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敗了公孫淵,平定了遼東。這場戰役充分展示了司馬懿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果敢的決策能力。他先是采用聲東擊西的戰術,迷惑公孫淵,然後迅速渡過遼水,直逼公孫淵的老巢襄平。在攻城過程中,他又巧妙地利用天氣和地形,采取了圍而不攻的策略,待公孫淵的軍隊糧草耗儘、軍心大亂時,一舉發動進攻,成功平定了遼東。這場戰役不僅讓司馬懿在曹魏政權中的威望進一步提升,也為曹魏政權消除了一個心腹大患。
然而,曹叡後期,司馬懿與曹真等宗室勢力之間的權力鬥爭日益激烈。曹真作為曹魏宗室,對司馬懿的權力和影響力日益增長感到擔憂,他試圖打壓司馬懿,維護宗室的利益。曹叡在平衡各方勢力時,采取了一些措施,時而重用司馬懿,時而又扶持曹真等宗室勢力。在這場權力博弈中,司馬懿憑借著自己的政治智慧和謀略,巧妙地應對,始終保持著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他一方麵繼續在軍事上為曹魏政權立下赫赫戰功,另一方麵在政治上與曹真等人周旋,尋找機會削弱曹真的勢力。
五、高平陵之變
曹叡去世後,年僅8歲的曹芳即位,曹爽與司馬懿共同輔政。起初,曹爽對司馬懿還頗為敬重,畢竟司馬懿在曹魏政權中威望極高,且經驗豐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曹爽逐漸獨攬大權,他任用親信,排擠司馬懿,將司馬懿升為太傅,看似尊崇,實則剝奪了他的實權。
司馬懿被架空後,表麵上裝出一副老病不堪的樣子,不再過問政事。他整天在家中養病,甚至在曹爽派來的人麵前,故意做出神誌不清、言語錯亂的樣子。有一次,曹爽的親信李勝前來探病,司馬懿假裝耳聾,將李勝說的“荊州”聽成“並州”,還故意做出拿衣服手抖、喝粥灑一身的舉動,讓李勝深信他已病入膏肓,對他放鬆了警惕。但實際上,司馬懿暗中積蓄力量,等待時機。
他與兒子司馬師、司馬昭以及親信們秘密策劃政變。司馬師暗中豢養了三千死士,這些人平時分散在民間,以各種身份作掩護,關鍵時刻能夠迅速集結。司馬懿還與朝中一些對曹爽不滿的官員取得聯係,爭取他們的支持。他深知,要想成功發動政變,必須要有足夠的力量和內應。
公元249年,曹爽陪曹芳出城祭掃高平陵。司馬懿認為時機已到,他迅速發動政變。他率領死士控製了洛陽城的各個關鍵據點,如武庫、司馬門等。同時,他以太後的名義發布詔書,指責曹爽的罪行,宣布罷免曹爽的官職。曹爽得知洛陽城發生政變後,驚慌失措。他手中雖然掌握著皇帝和部分軍隊,但他性格懦弱,缺乏決斷力。他的謀士桓範建議他挾持皇帝前往許昌,然後調集各地軍隊勤王,但曹爽猶豫不決。在司馬懿的威逼利誘下,曹爽最終選擇了投降。他天真地以為,隻要交出權力,就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富貴。然而,司馬懿並未給他機會,以謀反罪將曹爽及其親信全部誅殺,夷滅三族。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氏徹底掌控了曹魏政權,為司馬炎代魏稱帝奠定了基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六、篡權的後續影響
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及其子司馬師、司馬昭進一步鞏固了司馬氏在曹魏政權中的統治地位。他們繼續清除異己,凡是對司馬氏不滿或可能威脅到他們權力的人,都被一一鏟除。曹魏政權中的許多忠臣良將,如夏侯玄、李豐等,都慘遭殺害。夏侯玄是曹魏宗室的重要成員,他才華出眾,在朝中威望頗高。李豐則是朝中大臣,對司馬氏的專權十分不滿。他們企圖推翻司馬氏的統治,恢複曹魏政權的權力,但計劃泄露,被司馬師殘酷鎮壓。
司馬師在掌權後,廢掉了曹芳,改立曹髦為帝。曹髦不甘心做傀儡皇帝,試圖反抗司馬氏的統治。他曾說出“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名言,表達了對司馬昭專權的不滿。公元260年,曹髦率領宮中侍衛和奴仆,試圖討伐司馬昭,但最終被司馬昭的部下成濟所殺。司馬昭又立曹奐為帝,此時的曹魏政權已經名存實亡,完全處於司馬氏的控製之下。
司馬懿篡權對曹魏政權造成了致命的打擊。政治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曹魏宗室的勢力被徹底削弱,朝廷中的官員大多都依附於司馬氏。人才流失嚴重,許多有識之士對司馬氏的專權不滿,紛紛離開朝廷,導致曹魏政權的人才儲備出現斷層。社會矛盾也日益加劇,百姓對司馬氏的統治感到不滿,各地出現了一些小規模的起義。雖然這些起義都被司馬氏鎮壓,但卻反映出了社會的不穩定。
司馬懿篡權這一事件對三國曆史的走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標誌著曹魏政權的衰落和司馬氏的崛起,為西晉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司馬炎在公元265年正式代魏稱帝,建立了西晉,並在公元280年滅掉東吳,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司馬懿篡權的過程也為後世政治鬥爭提供了深刻的啟示,展示了權力鬥爭的殘酷性和複雜性。他的隱忍、謀略和決斷力,成為了後人研究和借鑒的對象。同時,他篡權的行為也引發了人們對權力、忠誠和道德的思考,成為了曆史長河中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
喜歡一本書帶你讀懂中國史請大家收藏:()一本書帶你讀懂中國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