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南宋抗金烽火:浴血奮戰,保家衛國_一本書帶你讀懂中國史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綜合其他 > 一本書帶你讀懂中國史 > 第二十六章 南宋抗金烽火:浴血奮戰,保家衛國

第二十六章 南宋抗金烽火:浴血奮戰,保家衛國(1 / 2)

山河破碎下的民族存亡之戰

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城破,金軍鐵蹄踏碎了“八荒爭湊,萬國鹹通”的繁華。《靖康要錄》載:“金人索金銀、騾馬、珍寶、子女,凡四方貢賦、庫藏、市易、園宅、市井、寺觀、醫卜、伎藝、娼優之籍,皆括之。”徽欽二帝被擄北去,“太上皇徽宗)披緇衣,乘牛車,行泥潦中”,中原百姓在“剃發易服”的屠刀下苟活。這場“靖康之變”不僅是政權的崩塌,更是華夏文明的一次生死劫——北方沃土淪陷,衣冠南渡,南宋政權在臨安今杭州)的煙雨中艱難奠基。

麵對金軍“直搗吳會”的威脅,南宋君臣在“偏安”與“複仇”的抉擇中掙紮,而中原遺民則以血肉之軀築起防線。從宗澤“過河!過河!”的悲愴呐喊,到嶽飛“壯誌饑餐胡虜肉”的慷慨悲歌;從黃天蕩的江濤困金,到郾城的鐵浮屠對決,抗金戰爭不僅是一場軍事對抗,更是中原文明存續、民族精神的生死保衛戰。這場持續十三年的烽火11271141),既是漢唐以來“華夷之辨”的延續,也是中華民族在危亡時刻“守土有責”精神的集中爆發。

一、風雨飄搖:南宋初立的抗金背景

1.靖康之變的連鎖反應:北宋滅亡的深層危機

北宋的覆滅並非偶然。《宋史·食貨誌》記載,真宗朝“天下歲入錢四百五十萬緡,天禧末增四百五十萬緡,慶曆間至三千九百萬緡”,但“冗官”“冗兵”“冗費”三冗問題愈演愈烈。至哲宗朝,官員數量較真宗時膨脹近三倍,“州縣之地不廣於前而官五倍於舊”,財政支出中“養兵之費常居六七”。軍事上,“將從中禦”的祖宗之法導致“將不知兵,兵不知戰”,河北邊軍“卒驕將惰,糧匱器朽”《續資治通鑒長編》)。

更致命的是外交誤判。1120年,宋徽宗聯金滅遼,以為“取燕雲如反掌”,卻不知金人“滅遼之後,必及宋”《三朝北盟會編》)。1125年金滅遼後,完顏宗翰粘罕)率西路軍直逼太原,完顏宗望斡離不)東路軍直取汴京,兩路合圍,“汴京孤立,無險可守”。宋欽宗慌亂中罷免李綱,開城投降,釀成“靖康之恥”。

2.南宋政權的艱難奠基:合法性危機與抗金共識

1127年五月初一,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史稱宋高宗。此時的南宋政權如風中殘燭:北方領土儘失,“兩河、山東數千裡,州縣儘廢”《建炎以來係年要錄》);禁軍主力在汴京保衛戰中折損殆儘,“禁衛單寡,兵不滿萬”《宋史·兵誌》);更棘手的是“法統”爭議——金人扶持的張邦昌“偽楚”政權尚未徹底瓦解,士大夫質疑趙構“以藩邸入繼大統”的合法性。

為穩固統治,趙構必須回應兩大訴求:一是收複失地以正名,二是整合民心以立本。《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載,建炎元年1127)六月,李綱出任右相,提出“雪靖康之恥,當以守河為上策”,主張“招撫河北、河東義軍,以為藩蔽”。這一主張迅速得到響應:河北“八字軍”首領王彥率部十萬,“麵刺‘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字”;河東“紅巾軍”活躍於太行山,“官軍不敢犯”;江南百姓“結寨自保”,“農夫持鋤,婦人負篋,皆知有抗金之事”《雞肋集》)。

3.金朝的戰略誤判:“速滅南宋”的冒進陷阱

金人雖滅北宋,卻犯了嚴重的戰略錯誤。完顏宗翰認為“宋之根本在河北,河北既平,宋自瓦解”《金佗稡編》),因此推行“分兵略地”政策:宗翰守山西,宗望取河北,主力南下攻宋。但他們對南方地形、氣候缺乏了解——長江天險、江南水網遠非北方平原可比;更低估了南宋的抵抗意誌。《大金國誌》載,宗望初入汴京時,“見宋軍雖敗,猶能聚兵巷戰”,已感“宋人未可輕”。

更關鍵的是,金人“以戰養戰”的掠奪政策激化了矛盾。他們在占領區“括金銀、驅丁壯、毀廬墓”《靖康要錄》),甚至“以漢人充軍前驅,死者什九”《呻吟語》)。這種暴行反而激發了中原百姓的反抗:“河東、河北之民,所在結為紅巾,出沒山穀,時出撓金人”《續資治通鑒》)。金人這才意識到:“滅宋易,治宋難。”

二、血火江淮:抗金名將的浴血征程

1.初期防禦:從混亂到整合11271130)

宗澤守汴:老將的“中興夢”

建炎元年1127)冬,金軍分三路南下,目標直指揚州趙構此時駐蹕於此)。宗澤以69歲高齡出任東京留守,臨危受命收拾汴京殘局。他的第一步是“整軍”:收編散兵遊勇,“募義兵百萬,分屯要害”;第二步是“撫民”:“蠲租稅、弛商禁,複業之民給牛種,流亡者官為資送”;第三步是“聯義”:致書河北義軍首領王彥、楊進,“許以便宜從事”,形成“官軍義軍”聯動。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宗澤最著名的舉動是“請駕北伐”。他從建炎元年十二月至二年七月,連續上24道《乞回鑾疏》,疾呼:“臣雖駑怯,當躬冒矢石,為諸將先,得捐軀報國恩足矣!”《宗忠簡公集》)但趙構畏懼金軍,隻回“卿言雖切,然朕之深慮,不在河北,而在江左”《建炎以來係年要錄》)。建炎二年七月,宗澤憂憤成疾,臨終前三呼“過河!過河!過河!”《宋史·宗澤傳》),一代抗金名將以悲劇方式謝幕。

黃天蕩之戰1130):韓世忠的“江濤困金”

宗澤死後,金軍卷土重來。建炎三年1129),完顏宗弼兀術)率十萬大軍渡江南下,追擊趙構至明州今寧波),因“舟船不習水戰”《金佗稡編》)被迫北撤。此時,韓世忠率八千水軍屯駐鎮江,決心“邀擊於江”。

金軍自鎮江渡江北上,韓世忠“以海艦進泊金山下,預以鐵綆貫大鉤,授驍健者”《建炎以來係年要錄》)。待金軍舟船過焦山,宋軍“鼓噪而出,舟中忽發一鐵鉤,鉤其首舟,急拽入吾軍”,金軍大亂。更絕的是,韓世忠利用長江天險,“命以火箭射其舟,舟多焚,敵始駭”《三朝北盟會編》)。宗弼被困黃天蕩今南京東北)48天,糧儘援絕,“掘蚓為食,易馬而炊”《呻吟語》)。

黃天蕩之戰雖未全殲金軍宗弼最終鑿渠逃至建康),卻打破了“金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載:“自金人入中原,凡宋師臨陣,未嘗有敢攖其鋒者,至是始知畏。”更重要的是,此戰極大鼓舞了江南民心——“父老相慶曰:‘王師果能複中原乎?’”《雞肋集》)

2.中興高潮:嶽飛與“連結河朔”戰略11311140)

郾城大捷1140):嶽家軍的“鐵浮屠”對決

紹興六年1136),嶽飛任湖北、京西路宣撫副使,提出“連結河朔”的戰略:“若諸將渡河,吾願為前驅,庶幾恢複中原。”《金佗稡編》)這一戰略的核心是“以河南為跳板,聯合北方抗金義軍,形成南北夾擊”。經過三年整軍,嶽家軍“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宋史·嶽飛傳》),麾下“背嵬軍”精銳步兵)八千人,“馬軍一萬五千”,成為南宋最強大的機動部隊。

紹興十年1140),金人撕毀和議,宗弼率大軍南侵,“號百萬,分四路入寇”《建炎以來係年要錄》)。嶽飛抓住戰機,自襄陽北進,連克穎昌今河南許昌)、陳州今河南淮陽),兵鋒直逼舊都開封。宗弼急調精銳“鐵浮屠”重甲騎兵,人馬皆披重甲)與“拐子馬”左右翼輕騎,機動突擊)共三萬餘人,直撲郾城今河南漯河)。

麵對金軍“鐵浮屠+拐子馬”的“王牌組合”,嶽飛早有準備:“鐵浮屠人馬皆重甲,吾以麻紮刀破其騎;拐子馬輕而不整,吾以背嵬軍衝其陣。”《金佗稡編》)戰鬥中,嶽雲率八百背嵬軍“手捽刃入陣,父子所向皆靡”《宋史·嶽雲傳》);楊再興單騎闖入敵陣,“殺數百人,身被數十創”《建炎以來係年要錄》);最終,嶽家軍“大破之,追奔十五裡,中原大振”《金佗稡編》)。

郾城大捷後,嶽飛乘勝推進至朱仙鎮今河南開封西南),距舊都僅二十裡。此時,河北義軍“梁興、董榮等舉義響應,所至響應”《三朝北盟會編》),百姓“頂盆焚香,奉牛酒迎王師”《鄂王行實編年》)。若能繼續北進,收複中原指日可待。

“連結河朔”的理想與局限

“連結河朔”是嶽飛抗金的核心戰略,其本質是“以民為本”的戰爭觀。《金佗稡編》載,嶽飛認為“河北、河東之民,皆吾赤子,豈忍棄之?”因此,他不僅派梁興、趙雲等將領深入敵後,還“榜諭河北豪傑,許以官爵、田宅”,鼓勵義軍“襲擾金營、斷其糧道”。這種“官軍義軍”協同模式,在紹興六年1136)的“商州之戰”中已初見成效:義軍“焚其積聚,殺其將校”,官軍趁機收複商州。

然而,這一戰略最終未能實現,根源在於南宋朝廷的猜忌。《建炎以來係年要錄》載,趙構曾對嶽飛說:“卿孤軍,不可久留。”秦檜更直接反對:“我若北伐,敵必並力來攻,東南危矣。”《三朝北盟會編》)更深層的原因是南宋的“偏安體製”——自趙構渡江以來,“江左偏安”已成為統治集團的共識,“恢複中原”意味著重新承擔北方邊防的經濟壓力,觸及了江南士紳的利益。正如呂思勉所言:“宋室之亡,非金人亡之,乃其自亡也。”

3.後期拉鋸:順昌、柘皋與和議陰影11401141)


最新小说: 鬥破,我的女主們不對勁 在港城搞事業,她比男人還野 帶著破爛係統遠航 葬天碑主 我在古代偽裝成半老徐娘 穿越三國之扶持漢獻帝一統天下 考不進長安?那就打進長安! 吾為昊天帝 兵者,俠也 高冷校花帶兩個蘿莉女兒喊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