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的勾欄瓦舍裡,一盞昏黃的油燈下,關漢卿揮筆寫下“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的唱詞,案頭的酒盞還冒著熱氣;杭州的書會裡,馬致遠望著窗外的殘陽,低聲吟哦“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筆尖在宣紙上暈開墨痕;平陽的戲台上,《西廂記》正演到“碧雲天,黃花地”的橋段,台下看客時而扼腕歎息,時而拍案叫好——這便是元代曲壇的生動剪影。作為中國文學史上與唐詩、宋詞鼎足而立的藝術形式,元曲以其“俗中見雅”的獨特魅力,在戰亂頻仍的時代綻放出彆樣光彩,形成“才子輩出,佳作如雲”的文化盛景。
一、亂世清音:元曲興盛的時代土壤
元曲的崛起,絕非偶然。當蒙古鐵騎踏破臨安城的那一刻,不僅改變了中國的政治版圖,更重塑了文化生態。科舉製度的長期廢止1234年至1315年近八十年間科舉停擺),讓傳統文人失去了“學而優則仕”的上升通道,一部分人被迫流落市井,與伶人、藝人為伍,將滿腹才情注入原本被視為“小道”的戲曲與散曲創作中。正如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中所言:“蓋自唐宋以來,士之競於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廢之,彼其才力無所用,而一於詞曲發之。”
元代城市經濟的畸形繁榮,為元曲提供了生存土壤。儘管蒙古貴族的統治帶有強烈的遊牧色彩,但他們對商業的包容態度相較於宋代的重農抑商),使得大都、杭州、揚州等城市成為人口密集的商業中心。據《馬可·波羅遊記》記載,元大都“商鋪林立,每日車水馬龍,僅砂糖一項,每日銷量便達千車”。城市的繁華催生了勾欄、瓦舍等娛樂場所,僅大都就有“棚”“樓”“院”等各類演出場所數十處,如“元貞院”“同樂樓”等,這些場所既是市民休閒的去處,也是曲家展示才華的舞台。
文化管製的相對寬鬆,為元曲提供了創作自由。與明清時期的文字獄相比,元代對文藝的管控堪稱“放任”。蒙古統治者對漢文化的隔膜,使得他們難以理解曲文中的諷刺與隱喻,這讓文人得以借“雜劇”這一形式針砭時弊。關漢卿的《竇娥冤》直指官場黑暗,紀君祥的《趙氏孤兒》歌頌複仇精神,這些在後世可能被視為“大逆不道”的作品,在元代卻能公開上演,這種特殊的文化環境,為元曲注入了批判現實的生命力。
此外,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也為元曲帶來新的活力。蒙古語、波斯語的詞彙融入漢語,形成獨特的“市井口語”,如“胡同”蒙古語“水井”)、“站赤”蒙古語“驛站”)等詞彙在曲文中頻繁出現,使其語言更顯鮮活;少數民族的音樂曲調與漢族民間小調結合,催生了“北曲”“南曲”等新的聲腔體係,豐富了元曲的藝術表現力。
二、雜劇巔峰:“元曲四大家”的藝術豐碑
元雜劇的黃金時代,以“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為代表,他們的作品如星辰般照亮了元代的文化夜空,各自以獨特的風格詮釋著雜劇的藝術魅力。
關漢卿無疑是元雜劇的開山鼻祖。這位被稱為“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撚雜劇班頭”的曲家,一生創作雜劇六十餘部,現存十八部,題材涵蓋社會百態。《竇娥冤》以“感天動地”的悲劇力量,講述了弱女子竇娥被誣陷處死,臨死前發下“血濺白練、六月飛雪、亢旱三年”的誓願,最終一一應驗的故事。劇中對貪官桃杌的刻畫、對社會不公的控訴,至今仍振聾發聵。關漢卿的語言“本色當行”,既善用口語俚語表現市井生活,如《救風塵》中趙盼兒的“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儘顯潑辣機智;又能以典雅文字營造意境,如《單刀會》中“大江東去浪千疊”的唱詞,氣勢磅礴,不輸蘇軾詞風。他的創作理念“生而當人傑,死亦為鬼雄,豈不聞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彰顯了文人的社會擔當。
馬致遠則以“神仙道化劇”獨樹一幟。其代表作《漢宮秋》改寫了昭君出塞的曆史,將漢元帝塑造成一位深情而無奈的君主,通過“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的詠歎,寄托了對王朝興衰的感慨。相較於關漢卿的直麵現實,馬致遠更擅長借曆史與神話抒發隱逸情懷,他的散曲《天淨沙·秋思》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寥寥數語,勾勒出天涯遊子的孤寂心境,被王國維譽為“秋思之祖”。這種“豪放中見清逸”的風格,與他晚年隱居杭州的經曆密不可分,正如其《雙調·夜行船》中“看那夕陽古道,問那漁樵牧叟,此非吾土,吾將安歸”所流露的漂泊感。
白樸的作品則以“清麗婉約”見長。其代表作《牆頭馬上》改編自白居易《井底引銀瓶》,講述了尚書之女李千金與裴少俊私定終身,在裴家後花園隱居七年,最終團圓的故事。劇中對女性追求愛情自由的描寫大膽而細膩,李千金“你道是鸞凰配,鴛鴦對,他將我擲孤鸞,拋寡鵠”的控訴,打破了傳統禮教對女性的束縛。白樸的文字如“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般優美,尤其擅長以景物烘托情感,《梧桐雨》中“秋雨梧桐葉落時”的意象,將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渲染得纏綿悱惻,被譽為“元劇中最富詩意的作品”。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鄭光祖的雜劇則以“文采斐然”著稱。其代表作《倩女離魂》講述了張倩女魂離軀體,追隨趕考的愛人王文舉的故事,情節奇幻,情感真摯。劇中“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的唱詞,後來被王實甫在《西廂記》中化用,成為千古名句。鄭光祖長期在南方創作,其作品融合了北曲的豪放與南戲的柔婉,語言清麗雅致,如“淚滴瓊筵,愁鎖眉尖,恨綿綿,情脈脈,意懸懸”,儘顯文人筆法的細膩。
除“四大家”外,元雜劇的寶庫中還有無數珍品:王實甫的《西廂記》以“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理想主義,成為愛情劇的巔峰;紀君祥的《趙氏孤兒》以悲壯的複仇故事,展現了忠義精神,早在18世紀便被翻譯成法文、英文,影響歐洲戲劇;楊顯之的《瀟湘雨》、石君寶的《秋胡戲妻》等,也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元代社會的眾生相。據統計,現存元雜劇劇目達五百餘種,完整流傳至今的有一百六十餘部,其數量之多、題材之廣,在中國戲曲史上堪稱空前。
三、散曲流韻:文人情懷的彆樣抒發
與雜劇並稱“元曲”的散曲,是元代文人抒情言誌的另一重要載體。相較於雜劇的“代言體”通過角色之口敘事),散曲更接近詩詞的“自抒胸臆”,其形式靈活自由,語言通俗明快,被譽為“詩中的白話,詞中的野唱”。
散曲分為“小令”與“套數”兩種。小令是單支曲子,如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套數則由多支同一宮調的曲子組成,如關漢卿的《南呂·一枝花·不伏老》。這種形式上的靈活性,讓文人得以突破詩詞格律的束縛,儘情揮灑才情。
元代散曲的內容,既有對山水田園的向往,也有對現實生活的調侃。白樸的《沉醉東風·漁夫》“黃蘆岸白蘋渡口,綠楊堤紅蓼灘頭。雖無刎頸交,卻有忘機友,點秋江白鷺沙鷗”,勾勒出超然物外的隱逸生活;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則以深沉的悲憫情懷,道儘了王朝更迭中底層民眾的苦難,這種“以俗寫雅”的筆法,正是散曲的獨特魅力。
一些散曲家還善用幽默諷刺的筆調,解構傳統文人的清高。睢景臣的《高祖還鄉》堪稱諷刺傑作,作者以一個村民的視角,描寫漢高祖劉邦衣錦還鄉的場景,將帝王的威嚴消解為“你本身做亭長耽幾杯酒,你丈人教村學讀幾卷書”的市井記憶,結尾“隻通劉三誰肯把你揪扯住,白甚麼改了姓、更了名、喚做漢高祖”的質問,辛辣地揭穿了皇權的虛偽。這種“莊諧雜出”的風格,讓散曲充滿了市民文化的活力。
散曲的興盛,也與元代文人的生活狀態密切相關。那些科舉無望的文人,或漫遊江湖,或寄身青樓,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都化作散曲的素材。喬吉一生潦倒,卻留下“尖風薄雪,殘杯冷炙,掩青燈竹籬茅舍”的句子,道儘寒士的淒涼;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則以細膩的筆觸,寫出漂泊異鄉的孤寂。這些作品沒有唐詩的恢弘、宋詞的婉約,卻以“真”取勝,字字句句皆發自肺腑。
四、南戲新聲:多元交融的藝術新境
當北雜劇在大都、平陽等地盛行時,南方的“南戲”也在悄然發展,並在元末形成與北雜劇分庭抗禮之勢。南戲起源於北宋末年的溫州,又稱“溫州雜劇”,最初流行於民間,題材多為愛情、家庭倫理,語言通俗,形式靈活,與北雜劇的“四折一楔子”“一人主唱”不同,南戲可由多人演唱,結構也更自由,如《琵琶記》長達四十二出,情節鋪陳更為細致。
元末高明的《琵琶記》,標誌著南戲的成熟。這部作品改編自民間傳說“趙五娘千裡尋夫”,講述了蔡伯喈進京趕考,中狀元後被招為駙馬,家鄉遭遇饑荒,妻子趙五娘彈著琵琶沿途乞討,上京尋夫的故事。劇中“糟糠自厭”“祝發買葬”等情節,將趙五娘的賢淑與堅韌刻畫得入木三分,而蔡伯喈的“忠孝不能兩全”,也反映了傳統文人的困境。《琵琶記》的語言“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既有“山抹微雲,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的雅致,也有“糠和米,本是兩倚依,誰人簸揚你作兩處飛”的通俗,被譽為“南戲之祖”。
南戲的興盛,體現了南北文化的交融。隨著元統一後南北交通的暢通,北雜劇的創作技巧傳入南方,與南戲的民間基礎結合,催生了新的藝術形式。《拜月亭記》吸收了北雜劇的敘事結構,卻保留了南戲的抒情特質;《白兔記》則將北方的“劉知遠故事”與南方的民間曲調結合,深受百姓喜愛。這種“北曲南傳,南戲北漸”的過程,為明代傳奇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五、餘韻流芳:元曲的曆史回響
元曲的興盛,不僅豐富了中國文學的寶庫,更對後世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從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到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戲曲創作始終延續著元曲“以情動人”“以俗見雅”的傳統;元代散曲的語言風格,影響了明清小說,《水滸傳》《西遊記》中大量的口語化表達,都能看到元曲的影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元曲中蘊含的人文精神,更是穿越時空的寶貴財富。關漢卿對底層女性的同情、馬致遠對生命意義的追問、王實甫對愛情自由的歌頌,都超越了時代的局限,成為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20世紀初,《竇娥冤》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歐洲上演,德國詩人布萊希特受其啟發,提出“陌生化效果”的戲劇理論,可見元曲的藝術魅力已走向世界。
然而,元曲的命運也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困境。隨著明代科舉製度的恢複,文人重新回歸“正統”仕途,戲曲再次被視為“末技”,元曲的創作傳統逐漸式微。清代雖有《長生殿》《桃花扇》等佳作,但已不複元代的蓬勃生機。直到“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魯迅、鄭振鐸等學者重新發掘元曲的價值,稱其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平民文學高峰”,這一藝術形式才再次受到關注。
六、俗雅之間的永恒魅力
當我們重讀元曲,那些“蒸不爛、煮不熟”的倔強,那些“夕陽西下”的孤寂,那些“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憧憬,依然能觸動我們的心靈。元曲的魅力,正在於它打破了“雅”與“俗”的界限——它既有文人的才情風骨,又有市民的鮮活氣息;既能深刻揭示社會黑暗,又能儘情抒發人間溫情。
在那個戰火紛飛、文化斷裂的時代,元曲的興盛恰如暗夜裡的一盞明燈,照亮了文人的精神家園,也溫暖了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那些才華橫溢的曲家,用筆墨記錄下時代的悲歡離合,用歌聲傳遞著人性的善惡美醜,他們或許未能在科舉場上金榜題名,卻在文學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今天,當我們在舞台上重溫《竇娥冤》的悲憤,在書頁間品味《天淨沙·秋思》的蒼涼時,依然能感受到元曲那穿越時空的力量——它告訴我們,真正的藝術從不因時代變遷而褪色,隻要人性不滅,那些發自肺腑的歌聲,便永遠能在人們心中激起共鳴。
喜歡一本書帶你讀懂中國史請大家收藏:()一本書帶你讀懂中國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