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張世傑死守崖山:忠勇不屈,壯烈殉國_一本書帶你讀懂中國史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綜合其他 > 一本書帶你讀懂中國史 > 第十四章 張世傑死守崖山:忠勇不屈,壯烈殉國

第十四章 張世傑死守崖山:忠勇不屈,壯烈殉國(1 / 1)

宋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南海之濱的崖山今廣東新會南),海風裹挾著硝煙與血腥味,呼嘯在百餘艘殘破的戰船之間。張世傑身披鎧甲,手持長劍,屹立在旗艦的船頭,望著遠處元軍戰船的鐵壁合圍,眼神中沒有絲毫退縮。這位南宋最後的統帥,身後是年僅八歲的宋帝趙昺,是數十萬軍民最後的希望,更是一個王朝存續的最後微光。當元軍的火攻與箭雨如潮水般襲來,當宋軍的戰船在鐵鏈的連接下化作一片火海,張世傑用生命詮釋了“忠勇”二字的重量。崖山一戰,南宋滅亡,而張世傑死守的身影,卻成為中國曆史上永不褪色的壯烈剪影。

一、亂世忠魂:從北地驍將到南宋柱石

張世傑的早年生平,在史書中記載寥寥,隻知他是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出身行伍。彼時的北方,早已是蒙古鐵騎的天下,金朝覆滅後,中原大地陷入戰亂。張世傑最初或許曾在蒙古政權或地方武裝中效力,後因不滿蒙古的統治,輾轉投奔南宋。這一選擇,注定了他將與這個風雨飄搖的王朝共赴命運。

南宋末年,朝政腐敗,邊患頻仍。蒙古帝國在滅金之後,將矛頭直指偏安江南的南宋。從宋理宗端平年間開始,蒙宋戰爭持續數十年,襄陽、樊城等軍事重鎮相繼失守,南宋的防線節節敗退。正是在這樣的危局中,張世傑憑借過人的軍事才能嶄露頭角。他作戰勇猛,擅長水戰,在曆次抗蒙戰役中屢立戰功,逐漸從一名普通將領成長為獨當一麵的統帥。

宋度宗鹹淳十年1274年),元軍大舉南侵,順長江東下,直逼臨安今浙江杭州)。時任黃州武定諸軍都統製的張世傑,率部奮力抵抗,在郢州今湖北鐘祥)設下防線,利用漢水天險阻擊元軍。他下令在漢水中釘立木柱,封鎖航道,又在兩岸修築堡壘,與元軍展開激戰。儘管最終因寡不敵眾被迫撤退,但他的頑強抵抗為南宋朝廷爭取了喘息之機,也讓元軍見識到了這位南宋將領的堅韌。

德佑元年1275年),元軍逼近臨安,南宋朝廷一片恐慌,許多大臣主張投降或逃跑。張世傑卻力主抗戰,他率領勤王之師趕到臨安,請求宋恭帝與太後堅守京城,同時調集各地兵力與元軍決戰。他親自率領戰船在焦山今江蘇鎮江東北)江麵與元軍展開大戰,將戰船以鐵索相連,組成“一字陣”,欲與元軍死戰。然而,元軍以火攻反擊,宋軍戰船無法機動,損失慘重。焦山之敗,讓南宋的有生力量進一步削弱,但張世傑的忠勇卻贏得了朝野的敬重。

此時的南宋,已是大廈將傾。德佑二年1276年),元軍兵臨臨安城下,謝太後帶著宋恭帝投降,南宋名義上宣告滅亡。但張世傑並未放棄,他與陸秀夫等人擁立益王趙昰、廣王趙昺為帝,輾轉於福州、泉州等地,繼續組織抗元力量。在福州,趙昰即位,是為宋端宗,張世傑被任命為樞密副使,成為南宋流亡政權的軍事支柱。他一麵收攏潰兵,一麵聯絡各地義軍,試圖重建防線,收複失地。

流亡之路充滿艱辛。元軍緊追不舍,張世傑率領船隊沿海岸線南下,先後轉戰泉州、潮州、惠州等地。在泉州,當地阿拉伯富商蒲壽庚叛降元軍,奪走了大量船隻與物資,給南宋流亡政權造成沉重打擊。張世傑不得不帶著宋端宗繼續南逃,途中遭遇台風,宋端宗所乘的船被巨浪打翻,險些喪命,此後不久便病逝於碙洲今廣東湛江東南)。

國難當頭,張世傑與陸秀夫強忍悲痛,又擁立宋端宗的弟弟趙昺為帝,是為宋末帝,改元祥興。他們將最後的據點設在崖山,這裡地勢險要,背靠大陸,麵向南海,易守難攻。張世傑決心在此與元軍展開最後的決戰,為南宋保留一線生機。

二、崖山布防:以海為城的絕地堅守

崖山位於珠江口西側,是一個天然的避風港灣,東西兩麵是群山,南麵是出海口,北麵與大陸相連。張世傑看中這裡的地形,將所有的戰船、軍民都集中到崖山港內,開始構築最後的防線。此時,跟隨他的軍民尚有二十餘萬人,戰船千餘艘,但其中大多是文官、宮女、百姓及老弱婦孺,能作戰的士兵不過數萬人,且經過長期流亡,疲憊不堪,物資匱乏。

張世傑深知,崖山之戰是南宋的最後一搏,敗則國亡。他采取了一係列防禦措施:首先,他下令將所有戰船用粗大的鐵鏈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巨大的“船城”,船頭向外,船尾向內,將宋帝趙昺的龍舟安置在“船城”的中心,以示與將士共存亡的決心。其次,他在崖山島上修建了行宮、軍營,將帶來的糧食、淡水集中儲存,準備長期堅守。同時,他派遣士兵在崖山與大陸之間的海灣狹窄處修築柵欄,阻擋元軍戰船進入。

這種將戰船連為一體的戰術,張世傑在焦山之戰中曾用過,結果因火攻而失敗。此次重施故技,並非他不知其中風險,而是出於無奈——南宋的士兵大多是臨時收攏的潰兵與百姓,戰鬥力薄弱,若不將戰船相連,極易被元軍衝散。張世傑希望通過“船城”的堅固,抵消元軍的衝擊力,同時讓士兵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下作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祥興二年1279年)正月,元軍統帥張弘範率領大軍抵達崖山。張弘範是漢人,其父張柔原為金末將領,後降蒙古,成為元初名將。張弘範自幼熟讀兵書,作戰勇猛,是元軍南下的重要將領。他深知張世傑的厲害,不敢貿然進攻,而是先派人招降。

張弘範派張世傑的外甥韓某前往宋營勸降,許以高官厚祿。張世傑當著眾人的麵斥責外甥:“我深知投降可以活命,還能得到富貴,但我為宋臣,豈能苟且偷生?”他讓韓某帶回自己的誓言:“我決心死守,若事不可為,唯有一死以報宋室!”張弘範見勸降不成,便開始準備強攻。

元軍首先切斷了宋軍的淡水供應。崖山島上沒有天然水源,宋軍的淡水全靠從大陸運入。張弘範派軍隊占領了崖山與大陸之間的所有泉眼,又封鎖了海灣,阻止宋軍獲取淡水。數日後,宋軍將士便陷入缺水困境,“飲海水者嘔吐不止,戰鬥力大減”。

接著,張弘範開始試探性進攻。他派部分戰船佯攻崖山西側,吸引宋軍注意力,主力則偷偷繞到南側出海口,準備從背後突襲。張世傑識破了元軍的計謀,將精銳部隊部署在南側,擊退了元軍的第一次進攻。雙方在海麵上展開激戰,箭矢如雨,炮石紛飛,宋軍依靠“船城”的堅固,暫時擋住了元軍的攻勢。

張弘範見正麵進攻難以奏效,便改變策略,采用火攻。他挑選了數十艘小船,裝滿柴草、油脂,趁夜間順風駛向宋軍“船城”。張世傑早有防備,他下令在戰船外側塗抹濕泥,又在船與船之間係上長杆,阻止火船靠近。當元軍的火船駛來時,宋軍士兵用長杆將其推開,火船無法靠近“船城”,火勢很快熄滅,元軍的火攻再次失敗。

崖山之戰陷入膠著狀態。宋軍雖然頑強抵抗,但缺水缺糧的困境日益嚴重,士兵們疲憊不堪,傷亡不斷增加。張世傑每天都親自巡視各船,慰問將士,鼓舞士氣。他告訴士兵們:“我們身後是大宋的最後一點血脈,是億萬百姓的希望,唯有死戰,才能不負先帝,不負天下!”將士們被他的忠勇感動,紛紛表示願意與崖山共存亡。

三、決戰崖海:王朝落幕的悲壯時刻

祥興二年二月初六,海風呼嘯,浪濤洶湧,崖山之戰迎來了最後的決戰。張弘範知道,宋軍已是強弩之末,他決定發動總攻。

清晨,元軍分四路出擊:東路由張弘範親自率領,主攻宋軍“船城”東側;西路由其弟張弘正率領,進攻西側;南路由李恒率領,封鎖出海口;北路由其他將領率領,牽製宋軍正麵。張弘範下令,各路人馬以奏樂為號,聽到樂聲便同時進攻,務求一舉突破宋軍防線。

宋軍將士在張世傑的指揮下,奮起抵抗。他們用弓箭、炮石還擊,用刀槍與登上船的元軍展開肉搏。海麵上,戰船碰撞,喊聲震天,鮮血染紅了海水。張世傑身先士卒,揮舞長劍斬殺多名元軍士兵,他的鎧甲被箭射穿,鮮血浸透了戰袍,卻依然堅守在指揮崗位上。

激戰至中午,宋軍的防線終於出現了缺口。元軍東路船隊突破了“船城”東側,登上了宋軍戰船。宋軍將士與元軍展開巷戰,每一艘戰船都成了廝殺的戰場。許多士兵在身負重傷後,依然拚儘最後一絲力氣,拉著元軍士兵一同墜入大海。

此時,張弘範下令奏樂。宋軍將士聽到樂聲,誤以為元軍在舉行宴會,稍稍放鬆了警惕。就在這一瞬間,元軍其他三路船隊同時發起猛攻,宋軍防線徹底崩潰。元軍戰船如潮水般湧入“船城”,與宋軍戰船混在一起,展開了慘烈的白刃戰。

宋帝趙昺所在的龍舟被元軍包圍,情況危急。陸秀夫見大勢已去,不願讓皇帝被俘受辱,便背著年僅八歲的趙昺,毅然跳入波濤洶湧的大海。後宮嬪妃、宮女、大臣們見狀,紛紛效仿,數萬人緊隨其後,投海殉國。“後宮諸臣,從死者眾,海水為之變色”,這一幕,成為中國曆史上最悲壯的場景之一。

張世傑在激戰中得知陸秀夫與宋帝投海的消息,悲痛欲絕。他知道,南宋已經滅亡,但他並未放棄,而是率領部分戰船殺出重圍,準備尋找趙氏宗室的後代,繼續抗元。他指揮戰船且戰且退,試圖衝出元軍的包圍圈。

就在張世傑即將衝出重圍時,海麵上突然掀起狂風巨浪,他的戰船被巨浪打翻。隨從們急忙駕小船前來救援,大喊:“將軍,快上船!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張世傑望著沉沒的宋軍戰船,望著漂浮在海麵上的屍體,知道複國無望,他仰天長歎:“我為大宋儘忠三十餘年,如今君亡臣死,已無麵目見先帝於地下!”說完,他推開救援的小船,任由自己沉入冰冷的南海之中。

一代名將,就此壯烈殉國。

崖山之戰結束後,元軍清理戰場,從海中打撈起數萬具屍體。據說,十餘天後,崖山沿海的屍體仍“浮屍十餘萬”,場麵觸目驚心。南宋的最後一點星火,在崖山的波濤中徹底熄滅。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四、忠魂不朽:曆史長河中的精神豐碑

張世傑死守崖山的壯舉,雖然未能挽救南宋的滅亡,卻在中國曆史上留下了深遠的影響。他的忠勇不屈,成為後世敬仰的精神象征,激勵著無數仁人誌士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堅守氣節。

從曆史角度看,崖山之戰標誌著南宋的正式滅亡,也結束了自唐末以來長期的分裂局麵,元朝實現了全國的統一。但對於漢民族而言,崖山之戰更像是一場精神上的洗禮。張世傑、陸秀夫等人的殉國,彰顯了“忠君愛國”“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這種氣節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後世的曆史中不斷傳承。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對張世傑等南宋忠臣十分敬重,下令在崖山修建祠堂,祭祀張世傑、陸秀夫、文天祥三位忠臣史稱“宋末三傑”)。祠堂內的匾額“正大光明”,正是對他們氣節的高度讚揚。此後,曆代王朝都對張世傑等人加以褒獎,他們的故事被寫入史書,編入戲曲,在民間廣泛流傳。

在文學作品中,張世傑死守崖山的事跡也成為永恒的主題。明末清初的詩人錢謙益曾寫下“崖山舟覆君臣死,厓海魂歸天地愁”的詩句,抒發對宋末忠臣的敬仰與惋惜;近代思想家梁啟超在《中國積弱溯源論》中,將崖山之戰視為“中國曆史上第一次亡國”,並以張世傑等人的事跡激勵國人奮起抗爭。

更重要的是,張世傑的忠勇所代表的,不僅僅是對封建王朝的忠誠,更是對民族尊嚴、家國大義的堅守。在國家危難之際,他拒絕投降,選擇與國家共存亡,這種精神超越了時代的局限,成為中華民族麵對外侮時的精神旗幟。從明末的抗清誌士,到近代的抗日英雄,他們身上都能看到張世傑式的忠勇與不屈。

當然,從軍事角度看,張世傑在崖山之戰中的戰術安排存在一定爭議。將戰船連為一體,雖然增強了防禦的穩定性,卻喪失了機動性,最終被元軍圍困殲滅。但我們不能因此否定他的軍事才能與忠勇之心——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麵對絕對優勢的元軍,麵對疲憊不堪、缺糧缺水的士兵,張世傑所能做的,或許隻有死守這一條路。他的失敗,是時代的必然,而非個人的過錯。

如今,崖山古戰場早已淹沒在曆史的塵埃中,隻留下“崖山祠”“楊太後陵”等遺跡,供後人憑吊。每年都有無數遊客來到這裡,追尋那段悲壯的曆史,緬懷張世傑等宋末忠臣。祠堂內的一副對聯“一旅拒雄師,歎殘局難支,唯剩孤忠垂宇宙;千秋存正氣,笑權奸何在,獨留大節壯山河”,正是對張世傑一生最好的寫照。

張世傑死守崖山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民族的生命力,不僅在於盛世的繁華,更在於危難時刻的堅守與抗爭。那些為了家國大義挺身而出的英雄,無論成敗,都將永遠活在民族的記憶中。他們的忠勇不屈,如同一座座豐碑,矗立在曆史的長河中,指引著後人堅守氣節,砥礪前行。

回望七百餘年前的崖山,那片被鮮血染紅的海麵早已恢複平靜,但張世傑屹立船頭的身影,卻永遠定格在中華民族的精神畫卷中。他用生命詮釋的“忠勇”二字,將永遠激勵著我們:為了家國,為了尊嚴,永不屈服,永不放棄。

喜歡一本書帶你讀懂中國史請大家收藏:()一本書帶你讀懂中國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網遊:國一煉金師核平交易所 皮刃 我,本無罪 竊竊私語你聽見了嗎 人途鬼心 潛意識獵人 僵屍:拜師九叔,我能操控一切 大明衛 大明第一戰神 抗戰:神級狙擊手絕地反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