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器太少!”,聽完後,軍師鄒簡臣,搖了搖頭。
“勇衛營兵額3000,按照朝廷軍隊的配置,鳥銃至少1000杆,還得配置火炮”
“好在滇西,道路險阻難行,火炮運輸不便,滿清的大將軍炮,難有作為”
明末清初,軍閥混戰,近50年,參考一戰和二戰的實例,持續的戰爭,就像催化劑,加快武器的研發和裝備。
從明朝初期的突火槍、火繩銃,進化到南明時期的鳥銃,改進非常大,實用性非常強,明末清初的火器部隊,可能有三成左右,有的甚至超過一半。
最好的例子,就是三藩之亂,170年後,太平軍在嶽州,挖出吳三桂,遺留下來的火炮,鹹魚翻身,重創圍剿的清軍,從此一路所向披靡,攻克武昌。
還有曆史有記載,大西軍平定雲南的時候,晉王李定國,南鎮越南,手下的鳥銃兵,就有好幾萬。
由此可見,南明時期的火器,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是非常可觀。
“敢問大王,勇衛營,采用什麼編製?”
軍師鄒簡臣,看著岷王,又看了看眾人,繼續發問。
叔公朱企鋘,堂叔朱宏正,還有勇衛營的將領,你看我,我看你,麵麵相覷,被問住了。
這方麵岷王沒提過,隻是分兵訓練而已,按照慣例,不都是采用明軍的編製嗎?這玩意還需要考慮?
“咳咳!”
“本王來說吧”,老油子朱雍槺,眼看著要冷場,趕緊咳幾聲,避免尷尬,這是他的失誤。
“勇衛營5000多人,分5個千總”
“每個總,千戶1人,長槍兵500,刀盾手200,弓箭手100,鳥銃手200,軍師覺得如何?”
這是老油子複盤多日,考慮了很久的結果。
肯定不能生搬硬套,模仿明軍的編製,要因地製宜。
沒辦法,條件所限,他也想爆兵,爆裝備,朝廷沒指望,工匠就這麼多,去哪裡,弄那麼多槍炮,靠手搓?
“大王,考慮的確周到”
“雲貴川3省,山高路陡,交通不便,火炮運輸困難,長槍兵,又是冷兵器之王”
鄒簡臣,頓了頓,繼續。
“老夫觀摩了幾日,略有想法,編製可適當改進”
“在雲貴川3省,勇衛營,采用營、司、哨、隊(旗)、伍,混編的方式”
“大王的勇衛營,陣列整齊,令行禁止,可參考白杆兵的編製,長槍兵為主,陣列而進,定能所向披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