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城南,工部工匠營,還是在一處工匠作坊裡。
“回稟陛下”
休息了一會,聽到朱皇帝吩咐的金光,一本正經的站出來,指著朱皇帝身邊的戰車,大聲說道:
“這個是重偏廂車”
“顧名思義,戰車的輪子,跟車廂不在一個方向”
“這種戰車,也有好幾種,一層的,雙層的,三層的,”
“廂車前麵,上麵的木屏,是裹了一層鋼板鐵甲,用於增強防護,可防敵騎馬刀劈砍”
“臨陣接敵的時候,戰車要打橫,全部連在一起,廂體朝外,用戰車的側麵迎敵殺敵”
“這樣有一個好處,就是車身非常牢固,穩如泰山,敵人的騎兵,很難衝破廂車”
“如果,再配合廂車上麵的火器火炮,後麵的鳥銃,弓弩手,就是一座無敵的移動堡壘”
“唯一的缺點,就是過於笨重,移動時,需要解開鐵扣鏈接,調轉車頭,才能推動行軍”
、、、
是的,所謂的偏廂戰車,就是用戰車的側麵廂體迎敵。
正常的戰車,製式都是差不多,輪子的方向,跟廂體的方向,肯定是一個方向,方便進攻撤退移動。
但是,偏廂戰車,就不一樣,主打的就是橫向迎敵,增強防守的寬度,車身也更堅固。
更何況,明末清初,火器已經是戰場上的主流裝備了。
戰車廂體麵越寬,可用於防守的兵丁,火器和弓弩手,也就越密集,防守能力越強悍。
當然了,優點總是伴隨著缺點,弱點。
偏廂車的防守能力越強,其機動移動能力,就會變的越差,行動緩慢,追敵就是妄想。
“對麵的那一輛”
“看製式就知道,就是重型正廂戰車”
說完了偏廂戰車,停頓了一下的金光,又遙指十幾米開外的另一輛重型戰車,自信滿滿的繼續講解:
“陛下,您請看”
“此款正廂車,配上兩個輪子,輪子的方向,跟車身廂體,就是在一個方向上”
“這種製式的戰車,以前都是京營的配置,打造的最多,也是俞大猷將軍,最喜歡的戰車”
“京營,防守鎮守京城和京畿之地,也需要調兵遣將,鎮壓四方,講究的是一個快字,能快速出兵”
“這種重型戰車,就是如此,廂體在輪子前麵,方便行軍移動,機動性較強”
“臨陣迎敵的時候,可以一邊防守,也可以隨著戰線的推進,而快速移動,更容易由守轉攻”
“但是,這個戰車的缺點,也是非常明顯的”
“分量比較輕,也需要更多的步卒,去保護這個戰車營,防止被敵方騎兵突破”
“偏廂車,除非是撞翻了,撞爛了,撞散架了,才能突擊突進”
“正廂車,就不一樣了,這個輪子跟廂車是一個方向,很難釘死卡死,容易鬆動”
、、、
老謀深算,見多識廣的金光,就這麼站著,侃侃而談,一邊指指點點,一邊給朱皇帝詳細講解。
沒錯的,每一種新裝備,要想成為軍隊的製式裝備,肯定了解通透,各種性能用處。
這可不是開玩笑的,大明軍隊的最高統帥朱皇帝,如果不清楚這些東西。
一旦到了戰場上,要是亂指揮,瞎搞一通,說不定又是一個大明戰神,全軍崩潰的局麵。
金光,出身遼東的天助兵,通曉北方戰場的戰車戰術。
但是,那時候,已經是明朝晚期了,軍中的戰車,並不是這種樣式。
由於財政問題,後勤問題,很多裝備也開始注水了,走向了簡化版,就跟那個火器一樣。
所以說,他也是翻遍了古籍,找了很多資料,才摸索出來的,把大明中期的重型戰車,打造出來。
“所以說”
“這兩款戰車,就代表著,兩種戰術選擇”
廢了一大堆口舌,終於介紹完了。
狠辣的金光,臉色一正,挺直腰杆子,重重的點了點頭,繼續開口說道:
“萬曆年間”
“戚繼光將軍,選擇的是重偏廂車”
“俞大猷將軍,選擇的是重正廂車”
“戚繼光將軍的戰術,是以防守為主,以守為攻”
“偏廂車營,裡麵有大量的佛朗機炮,鳥銃手,弓弩手,鏜鈀手,這個車營,就能穩如泰山,落地生根”
“同時,戚繼光將軍,出征的時候,也會配一個騎兵營,跟在戰車營後麵,用於防守反擊追擊”
“俞大猷將軍,恰恰相反,選擇的是重正廂戰車”
“用車頭迎敵,再配合大量的步卒,保護戰車安危,使敵軍難於破車營”
“同時,再加上車營的一部分騎兵,配合快速推進的戰車,就能快速出兵,反擊敵軍”
“所以說,兩位名將的戰術,都有異曲同工之處,車步騎配合的天衣無縫,進可攻,退可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