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昆明,五華山,皇宮大內,養心殿。
“咚咚咚”
龍座上的聲音,剛剛落下來。
大殿右側的武將,這幫老武夫,嘩嘩嘩的,就率先站出來,跪地磕頭。
一個個磨刀霍霍的樣子,牛眼子瞪的滾圓,敞開肺管子,玩命嘶吼著:
“吾皇萬歲”
“陛下神武,明軍威武”
“東征北伐,滅清殺韃子”
“大明萬年,國祚永昌”
“驅除韃虜,光複華夏,光複太祖龍興都城”
“日月大明,照耀中華”
“興兵道,複霸業,砍儘韃子方罷休”
、、、
打仗啊,要打大決戰啊,好啊,老武夫最喜歡的了。
上麵的朱皇帝,太霸氣了,氣吞萬裡如虎啊,這是要一口氣,吞了長江以南。
他媽的,不愧是武夫皇帝,太祖皇帝的龍子龍孫。
舉國之戰啊,野心夠大,口號夠響,不動則已,動輒滅國滅族的狠人皇帝。
整個長江以南啊,南直隸,浙江,江西,福建,還有大半個湖廣。
他媽的,這得多少人頭戰功啊,錢糧金銀珠寶,美貌婦人,數之不儘啊。
沒的說了,無論是五軍都督府,還是駐守在外的領兵大將,都必須無條件支持朱皇帝。
不喜歡打仗的將軍,沒本事拿戰功的將軍,不是個好將軍,得不到部下的擁戴和支持啊。
“呃、、”
左側的文臣係列,卻是異常的安靜。
除了籌備組的幾個重臣,其他的人,則是麵麵相覷,驚詫不已。
之前,他們這幫人,或多或少的,都聽到了一些風聲,或是猜出點什麼東西。
但,老辣的文臣們,都是一群老狐狸,官場經曆豐富的很,權當不知道,不聞不問。
現在不一樣了,朱皇帝已經說了,這是舉國之戰,生死存亡的大決戰。
他們這幫重臣,有一個算一個,哪一個沒經曆過那段慘烈的逃亡歲月。
被滿清韃子追殺,上天入地無門,顛沛流離,妻離子散,猶如喪家之犬啊。
果不其然,左都禦史鄔昌期,根本不看對麵的一群老武夫殺胚,第一個站出來了。
梗著脖子,臉色陰沉,鼻孔朝天,大聲反對道:
“啟奏陛下”
“老臣反對東征北伐”
“朝廷根基不穩,時機不對,國力更是不允許”
“此時擅自發動,開啟大決戰,本朝的勝算不大”
“老臣建議”
“休養生息幾年,待國庫豐盈,軍隊軍備更強大,再議東征北伐”
“更何況”
“陛下以弱冠之年,登頂九五之尊”
“有的是時間,有的是機會,何苦急於一時,倉促出兵,給滿清韃子有可乘之機”
、、、
整個大殿,整個朝廷,就屬這個家夥,最是火氣大了。
以往的小廷議,朱皇帝根本不找都察院的人,除非是大朝議。
但是,朱皇帝忙碌啊,很少開大朝議,禦史的呼聲,如牛入海,一點反應都沒有。
這他媽的,他這個左都禦史,朝廷重臣,形同擺設啊。
這他媽的,就跟那些封疆大吏一樣,是最後一個知道的,確實是火大啊。
更何況,他也是重臣啊,赤膽忠心,見識也不短。
朱皇帝這麼年輕,打下了那麼大地盤,軍政一把抓,正是國力快速增長期啊。
反過來,滿清韃子,娃娃皇帝,四大權臣,內部傾軋,爭鬥不休,今後隻會越來越亂。
這時候,急匆匆的發兵東征北伐,韃子內部肯定放下成見,抱團對抗明朝啊。
不出意外,話聲剛落,六部之首的張佐宸,也站出來了,隻是他的口氣,就沒那麼生硬了。
醞釀了一下,拱手彎腰,義正言辭的勸諫:
“啟稟陛下”
“老臣也反對,此時出兵”
“最好的,還是緩一緩,一兩年最好”
“大西南的改土歸流,即便是解除了武裝,但剩下的問題,還是有不少的”
“幾百個大小土司,補充官員佐吏,分戶造冊,丈量土地,千頭萬緒,牽扯甚廣”
“中南半島,阿拉乾,還有新收的占城府”
“這些疆土,朝廷剛剛底定不久,各地的反抗,聚眾起事,時有發生”
“鄔禦史說的對”
“陛下弱冠之年,時間和希望,都站在大明這一邊,沒必要激進冒險”
、、、
意見表達完畢,這個文臣之首,還特意看了一眼對麵,臉色凝重,冷哼一聲,一肚子火氣。
心中大罵幾句,一群丘八老殺胚,一天到晚,就知道殺殺殺。
最近,朱皇帝和兵部戶部的舉動,張佐宸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這時候肯定要阻止的。
朱皇帝都說了啊,這是戰略大決戰,一戰定生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