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襄郡。
這裡是大楚王朝的最北端。
定襄此地實際上孤懸在大楚的核心區域外。
包括馬邑、雁門、代郡、榆林都是棄外之地。
同周雲印象中,所知華夏燕山並州防線不一樣,大楚的長城防線內凹很多。
中部太行山位置,倒同北宋的很像,雲州地區基本處於放棄狀態。
這一切的由來,可追溯到四十幾年前,那時候大楚還勉強控製蒙古草原,穀糧口就是那個時代的產物。
柔然人經過二次漠北大戰後,幾乎要被滅亡。
然而,誰也沒料到,做為柔然的鍛奴,突厥部自勒爾渾河畔崛起,如同大漠風暴,一統草原。
異變來的太快,第三次漠北大戰,楚軍慘敗。
大軍一路後退,突厥自太行中路,鐵騎二十萬,有大舉南下之勢。
危機時刻,年少的才子梅將軍棄筆從戎,橫空出世。
在樓煩郡,大破突厥狼騎。
大楚於樓煩郡,就地建立了樓煩關,至此維係至今。
這一代楚帝開始,國家重心改變,北疆五郡得以加強防備,但北疆基本防線沒有太大變化。
楚帝五年,國力恢複後,征發徭役數十萬,大修定襄據點,成為對抗草原的前線。
同河套平原的突厥南王城(故九原城)形成對峙。
數年時間,安寧的北疆五郡迅速恢複生機,漸漸形成力量。
麵對如此情況,楚帝十三年,突厥鐵力可汗采用了軍師霍長真的建議。
於定襄郡外建立大營,長期駐紮大軍,對定襄及北疆持續掠奪,以達到消耗南國的目的。
數年時間,多次攻破莊堡,擄掠人口財富北上。
七八年對峙下來,雙方互有搏殺,總體是突厥大占優勢,雙方戰績七三開。
楚帝二十年春,上元節後,為一改邊境頹勢,調上官虎攜十萬良家子趕赴前線。
這一決定是英明的,因為調來了周雲。
二支萬帳部落,這是突厥人定襄戰線,不,乃至整個大突厥國戰爭史上,都算得上不小的損失。
輕搖羽扇,胯下是西域戰馬。
周雲自以為瀟灑的進入渾部營地。
這是一匹雄健的高頭大馬。
阿德戴老鐵送的。
四肢和頭顱上看,應該有部分汗血的基因。
高大雄健,算是馬中極品。
李興,李崗帶領騎一營,攜帶大量楚國良家子來到渾部大營時。
本以為是場大戰。
誰料,看見的火光衝天。
依附於渾部的小部落,趁火打劫。
渾部主力滅亡,巨額的財富完全不設防。
李興到達後,草原人毫無鬥誌,望風而逃。
巨大的牙帳前。
滿身金甲的渾,同幾個老仆人手持馬刀,守著最後的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