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興城。
昔日兩座大糧倉都被推平了,馬邑適合耕種的地方不多,楚興將是定王麾下最大的產糧區。
為了發展此地,武川鎮大量後勤部隊的總部,已經搬遷來此處。
李宣根據周雲提供的圖紙,預計五年時間,完成三條大型溝渠。
這些溝渠連接了童家鎮的清水河,同時將附近山嶺的雪山融水導入其中,還設有數個水庫。
一旦這一套綜合性的水利工程落實,楚興城的糧食產量最少翻三倍。
加上大規模使用農家漚肥,跟相對完善的建安軍農官體係,到時候,光楚興城一地,就能挑起整個北疆的糧食壓力。
三國時期,曹操率先完成軍屯,為魏國打下了堅實的軍糧基礎。
此刻幾十裡狹長的楚興平原,就是建安軍未來的底氣。
楚興平原。
水渠施工現場,人影不少。
老宋頭自從撿了小孫子,整個人都變的精神了,他覺得還能支棱幾年。
水渠修建之初,主政官李宣竟然采用了責任分包製。
他特意來過雲都山,跟山兵山民們重點訴說了此事。
老宋頭在定襄城時立了不少功勞,周雲空城,他拚死搶下留守大營的任務,身上是有點本錢的。
那枚貼身掛著的軍功章,除了顯擺之餘,也是他的底氣。
此刻楚興城外溝渠,同來的幾十個山民,在此努力乾活,開挖泥土。
正當他帶著幾個雲都山民,準備下河道挖深時,他的小兒子跟著一個黝黑的老農過來了。
“怎麼回事?北邊兩裡不給咱們乾嗎?”老宋頭見兩人麵色暗淡,開口詢問。
這包溝渠修建,之前在雲都山宣傳了好久,但雲都山幾萬人敢搞的不多。
首先要開挖,深度還要打水平放線,之後兩側要築三尺寬的石頭堤壩。
這些堤壩很貴,那裡摻和的料,必須用足夠的雞蛋清,不合格就不給錢。
堤壩垂線偏了不僅要返工,錢也要減半。
這條條框框一看就慫了七分,雲都山城老宋頭那旮旯幾百號人,合計了十幾天,就沒人敢踏這一步。
一份契約,狗日的上千貫,這特麼誰敢亂接。
最終老宋頭心一橫,大不了就當出去乾份工錢,反正李小郎官虧不了他們,實在不行,最後賴賬。
出發那天,黃道吉日。
老宋頭不顧哭哭啼啼的婆娘,帶著三十幾號人,來到了楚興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