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李保能有什麼本事,前幾天腳都在泥巴裡呢。”
“還說老子貪腐,老子貪腐到自己下地耕田?”
“彆看遼陽熊乎乎的,遲早得姓趙,嘿嘿……”
遼東道。
燕郡。
時令聖武七年九月,曾破敗的燕縣,已經成了趙國遼東的軍事重鎮。
這裡不僅城池高大,趙兵雲集,還是遼東道的經濟中心、權力中心,跟文化中心。
以大淩河為界,遼南遼北差距顯著。
南邊耕地連綿,麥田上到處是勞作的趙民,此地平曠,秋收多用馬車裝糧。
北邊則是一片荒原,荒原的地平線儘頭,與蒼穹相交的,是趙軍稀稀散散的烽火台。
聖武七年,高句麗軍隊基本被壓出了大淩河流域,戰線來到了遼河兩岸。
朱雀軍一萬多官兵,曆經四年的艱苦開墾後,
如今遼東道南部,官倉殷實,家家戶戶有餘糧,各軍也實現了自給自足。
當然,這一切都建立在趙國相對強大的農業技術上。
早在聖武三年,趙國農部就仔細考察過大淩河一帶的水土,得到的結論是,
黑土耕種非常不錯!
他們不能理解,北疆那是真的苦寒之地。遼東道明明土地不錯,咋個也乾成了苦寒之地。
其實吧,遼東苦寒民弱的情況,是多方麵共同決定的。
其一就是地域因素,這裡遠離洛陽,自是不受楚國重視,故基本沒什麼投入。
其次麥種,耕地方式,水利條件等多方麵都非常滯後,嚴重影響了遼東道的農業。
不過,最最重要的是,沒有一個安定的環境!
遼東道異族林立,曾經東有高句麗,北有室韋,西有契丹、錫林、庫莫奚,
就這形勢,哪個不要命的敢在遼東盧龍郡、燕郡等地耕種?
這也就是趙國朱雀將軍兵鋒正盛,才打下了柳城、燕郡、盧龍、範陽、漁陽,五塊安寧的地盤。
否則,這還是鳥不拉屎,雞不生蛋的地方。
聖武七年,九月九日,重陽佳節。
今日,燕縣城中,人頭攢動,城門口商賈民眾連綿不絕。
大道上,排隊遼民,時不時踮腳觀望,看是那個癟犢子擋路了。
這些人身上帶著一股東北特色,大棉襖、氈邊帽,眼睛斜瞅著,嘴裡白氣騰騰,總感覺這群遼民有種特殊的智慧。
遼東本土人算是站起來了,過去他們就像老鼠,躲在陰暗的角落裡。
高句麗要殺他們,契丹、庫莫奚、室韋也會南下洗劫,更重要的是,楚國豪強也要壓榨他們。
因為在楚人眼裡,這些土菜他們不割,就被異族割了。
如此情況,遼東本土楚人跟昔日百萬大軍的潰兵,雖然漸漸演化成了很多莊堡自守,
但他們極度渴望,一個強大且公平的政權。
聖武三年,趙軍東進的時機,可謂千載難逢。
彼時高句麗勞師久矣,不敢死戰,白狼朱雀抓住戰機,打下赫赫威名。
至此,一個以北疆趙人為主的多民族政權,出現在了遼東五郡。
燕縣是座軍城,大街小巷,隨處可見軍隊怒吼著出操。
以中興街道為軸,燕縣市坊成對稱分布。
中興街的儘頭,有一間布滿兵卒的四進院子。
趙國四方大將之一,朱雀將軍李保,便住在這間房子裡。
此刻,受朱雀將軍的邀請,整個遼東五郡,有頭有臉的家族都來了。
垂花門外的大前院裡,帶著兜帽,雙手互插袖口的大老爺們,那都是小莊頭,得在前院影壁一帶候著。
不過東北疙瘩,總帶著一種特殊的民族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