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
定襄郡。
趙軍紅河大營。
回樂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征人儘望鄉。
曾經的中原民族心中哀歎的關外之地,
如今已經變成了趙軍牧馬放羊的地頭。
楚軍舉國而動,磨刀霍霍。
北疆近二百萬趙人,自然也進行了最高級彆的戰爭動員。
隻是與四年前全民皆兵不同,趙軍四年的發展,非常可怕。
主力軍九萬六千人,二線郡兵、散兵、草原部落一集中,超過三十萬兵馬,出現在了定襄各地。
趙國軍人以趙民子弟兵自居,他們的到來,並沒有影響定襄當地的牧人。
甚至說,因為大規模兵卒的原因,定襄附近迎來了一次兵卒盛會。
後勤軍商,隨軍民商,隨軍民夫,海量的需求,極大刺激了這座商業之都。
趙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民生經濟方麵,趙人曆經四年埋頭苦乾。
平城、雁門、馬邑、定襄等地,皆完成了農業水利的大發展。
這些勞民傷財的大事,苦在當代,功在千秋。
很多農田水渠,將會一直傳承下去,恩澤後人。
農業發展的同時,商業也得到了質的飛躍。
趙國相對公平的商貿體係,加之嚴格遵守趙法的行為,讓趙地擁有了培育商業之國的土壤。
資本是追逐利益的,
它能無視國界,無視任何壁壘,去尋找適合的地域。
南起樓煩、太原,中有平城、雁門,北到定襄漠南,
趙國的核心之地,形成了一條龐大的商貿之路。
在這裡,要糧食、趙紙、茶葉……等中原之物,可以來太原、樓煩一帶。
若是各種高技術產品,如武川大車、甲胄、兵器,那就要去武川製造的平城、雁門等地。
至於牛羊醃肉、鮮奶、奶粉、皮草之物,定襄是不二選擇。
如此繁榮的商貿,造就了傳說中的東方黃金之都——定襄。
異國商旅的駝鈴,扶桑女的呻吟,昆侖奴的吆喝,充斥在定襄街頭,讓此地萬國來朝。
昔日戰爭毀滅的胡揚市坊,再次煥發生機,其交易規模,空前繁榮。
定襄城的賦稅,相當於中原十幾個郡。
僅有北疆遼東十郡的趙國,其國稅收入達到楚國的一半,人均是楚國十五倍以上。
定襄的和平,孕育了無數商機。
醃肉罐傾銷天下六國的情況下,牛羊殘料一度過剩。
這種事情,讓心靈手巧的趙商,開發了一種美食。
他們把醃肉作坊不要的牛骨、羊骨低價收走,用文火熬煮,加以各種佐料。
當黎明的陽光穿透大地時,
無數紅河附近,搬運軍工物品的壯漢,急需一份補充體力的吃食。
恰好,滿含牛骨、羊骨,配合自家粟米酒的朝食,成了定襄當下最流行的吃法。
鮮嫩可口的牛骨,入口即化的牛肉,
濃鬱的湯汁,配合粟米醇釀,成了壯漢苦力們的頂級享受。
這種東西,還真就是定襄等地特產。
因為彆的地方,根本不可能找到這麼多新鮮的牛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