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元始元年,二月之後,
天下混亂的形勢,漸漸明朗。
在西南,武衛大將軍餘建山封閉了棧道,切斷了與中原的聯係。
並與安南節度使黃嚴,爆發了激烈的軍事衝突。
原來,崇山峻嶺之中的蜀南豪強黃嚴從未死去!
隻是楚國聖武皇帝勢大,而十二萬入蜀大軍艱苦兩年,才攻陷成都,
武衛兵卒們,士氣低落,再也不想去那瘴氣橫行的蠻夷之地作戰,
此種形勢下,餘建山綜合考慮,
由使者數次商議後,雙方達成協定。
武衛向皇帝報功,而黃嚴將就此死去,永不出現。
可如今,聖武皇帝駕崩,黃嚴子嗣被殺,那所有一切全然作廢。
安南郡地方豪強被中原皇帝踐踏,皆怒不可遏。
洛陽動亂消息一來,遂再無顧忌,發兵北上,
蜀人意圖奪取整個蜀中,建立蜀國。
於是乎,以餘建山為首的成都郡,與以安南黃家為首的蜀中豪強,爆發了全麵戰爭。
與此同時,在長沙郡,也發生了一件大事。
昔日楚國右丞相崔中書,拿出了傳國玉璽跟皇帝詔書。
於黃道吉日,立藍錦兒之子,項允為帝,年號聖洪。
可此前,金吾衛孟百川已經立了聖德皇帝,
楚國兩帝同在!
這導致了一個嚴重的後果,本就搖搖欲墜的大楚正統,此刻更加接近崩塌了。
最直接的體現,就是聖武皇帝遺留的軍事力量,不知道幫誰。
控製兩淮的驍衛大將軍王武,一時舉棋不定。
因為自古遵皇帝站錯隊,那就是滿盤皆輸,抄家滅族。
到底是去中原幫助聖德皇帝,還是南下朝見聖洪皇帝?
這讓盤踞壽春郡的近十萬楚軍選擇了觀望。
而元始元年,二月後,
中原的形勢開始水深火熱起來。
占據開封郡、泰山郡、陳留郡等,昔日宋國故地的聖德皇帝,
與占據南陽的梁國皇帝蕭漢,形成了中原兩強的對峙。
梁帝與楚帝,在南陽與開封,漸漸聚集兵力,
決定中原歸屬的大戰,一觸即發。
而在數萬裡疆土內,十二衛大將軍基本都占據地方,形成了割據軍閥。
幽州夏侯傑、易州安慶、邯鄲丁肆業、長安霍守易、涼州耿湯……等等,
但這些勢力中,就目前來看,有機會奪取天下的,隻有極少數的幾家。
聖德皇帝坐擁開封,趙皇後正統,理當第一。
梁光武皇帝擁有南陽主力兵馬,更是得到了項蓋、南野的支持,實力不容小視。
而這第三個,就是占據了河洛膏腴之地的大齊。
黃九雖然出身赤貧,但此人在得到洛陽政權後,竟展現了超高的政治手段。
對於昔日的流民、流氓戶等底層,他打出‘天下大同’的口號,用以安撫人心。
而在實際利益上,此人卻毫不猶豫的背棄了,過去支持他的幾百萬窮苦之人。
為了籠絡麾下十幾萬兵馬,大齊默許他們肆無忌憚的搶劫,
讓這些人快速形成小寒門、小富戶,從而成為大齊政權堅定的擁護者。
同時對於將門權貴勢力,黃九的做法也相對高明,
但凡有實力的,有兵有將的,官位原封不動,宗族一律優待。
但凡是空有財富的文官,那就對不起了。
這些都是害民的吸血蟲,人人得而誅之的惡鬼。
如此多番手段下,大齊形成了一個以小軍戶為主,洛陽七郡十幾萬散兵、流兵的軍事政權。
“小方啊。中原不用看,黃九坐擁河洛天險,八關鎖地。本身又是英雄草莽,估摸著最終會占據中原。”
“李保將軍,此言差矣。齊國的成分複雜,底蘊不足。開封金吾衛、羽林衛,皆是昔日主力大軍,又有皇帝大義,梅某看開封必勝。”
遼東道。
鞍州郡。
北國風光,寒風呼嘯,鵝毛大雪飄搖。
如此極端惡劣的天氣下,趙軍依舊展現了強大的進攻能力。
高句麗失去遼陽後,一路被趙軍窮追猛打,
幾番慘敗下,隻能龜縮入城,再不敢對野戰抱有僥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