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道。
蓋州郡。
殘陽如血,將青嶺河染成了一片暗紅。
幽靜的沿河古道上,高句麗旗幟歪斜,兵卒甲胄散亂,
蓬頭垢麵的族人、族兵,帶著包袱細軟,蜿蜒如蛇,一路連到山的儘頭。
寥寥幾匹瘦馬,讓高句麗的軍隊,顯得無比頹廢。
山林裡,杜鵑也發出淒厲的啼叫,
青嶺山城幽,斜陽入江沿。
疾風吹蘆草,回首已暮年。
一處江邊土坡,深棕色的旗幟,被江風吹得獵獵作響,
乙支文德用拐杖撐著,儘力站直,
他要讓山坡下的高句麗兵卒,看到他的身影,看到青嶺山城還沒有倒下。
二十萬!
高句麗損失二十萬本國人,這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致命打擊。
白岩山高家、安市城楊家,突圍而出的人,
乙支文德不用問,也知道超不過三萬。
遠方,江水浪頭拍打崖壁,發出水浪之聲。
高惠壽跟楊萬春的旗幟都出現了,
曆經山城突圍,山林浴血之戰,他們的甲胄都有些殘破,帶著血跡。
高惠壽還好一點,畢竟才四十幾歲,算是高句麗國新晉大將。
他率領二十餘騎,低頭策馬而來,
昔日最講禮儀的他,瞧見乙支文德,連打招呼的心思都沒有。
楊萬春就難了,作為高句麗的名將,
此刻竟然是他兒子楊斐跟孫子楊代,抬著樹乾做的步輦,從山路走來。
馬蹄踏地,聲音雜亂,一片殘兵敗將。
高楊兩族的嫡係人馬,緩緩停在乙支文德前方,
“老將軍,我們……趙軍太多了,實在是無能為力……”
“哎!高將軍,莫要氣餒。勝敗乃常事。”
江邊土坡,幾番噓寒問暖後,
數百高句麗的高楊嫡係隊伍裡,漸漸響起了哭泣聲。
戰爭是殘酷的!
他們中有人死了兄弟、死了父親,
這會趙軍攻陷山城,很多人的妻女走丟了,必然就保不住了。
“哭什麼?你們哭什麼!”樹枝主位上,老將軍楊萬春麵容扭曲,怒不可遏道,
“安市山城又不是沒丟失過,今後奪回來就是。隻要高句麗人還有一座山城,就能卷土重來。”
盛名之下無虛士。
楊萬春能打贏當年公孫家,其內心的意誌是很強大的。
儘管高句麗一線將領的心氣還在,
但不少二代兵將,是真感覺打不動。
趙軍的人才太多了,程慶、梁標、童虎這些人就不提了,
最近又冒出什麼馬桐,讓人吃儘苦頭……
白岩山城其實一直都還算打的好,大部分時間也是占優勢,
主要是因為趙國子弟少,隻有三萬多人。
楊萬春那邊,趙軍既要攻打山城,又要防備青嶺跟烏骨的壓力,
所以趙國精兵,基本被朱雀軍帶走了。
可就算如此,趙軍在白岩山下,
漸漸將錫林、契丹等,甚至是高句麗人完成磨合,形成了戰鬥力。
尤其馬桐麾下的張小應,此人率領的精銳山地兵,打的高句麗苦不堪言。
“那個張小應手底下最厲害的,是一個叫高舍雞的猛將!”
說話的人是乙支武雄,他身覆精良的山文玄甲,
從馬鞍箭壺裡,拿出了射死高惠安的那根箭。
他一邊交給乙支文德過目,一邊臉色暗淡,
在高惠壽麵前,假意憂傷的歎息道,
“此人一百五十步外,射中了惠安弟弟的要害。料想應該是新出的神箭手吧。”
一百五十步,一箭命中。
這種水平,不管放在哪裡,都是頂尖弓將。
趙國雄踞草原,麾下善射眾多,出一兩個厲害的箭手不算奇怪。
像白狼軍的李卒,趙帝親衛李義,還有大名鼎鼎的五獸將野豬,這些都是趙國頂級弓手。
但這個高舍雞,明顯就是高句麗人,
做為扶餘人的後代,何苦殘殺同胞呢?
“高將軍,楊兄,走吧。城內準備了宴席,為你們接風洗塵。”
江風習習,吹的深棕色的獸麵旗幟飛舞。
老邁的乙支文德很清楚為什麼,
但他更清楚,像趙軍那樣是不可能的。
高句麗四族一王的體係,正常情況下,決不能動搖,也沒人能動搖。
青嶺山城,地勢險要,
外城牆沿著山峰,占地十幾裡。
內中設有耕地、牧場、水池,可供數萬人,生存很久。
此時,整個青嶺山城,沿著山峰的石牆上,人頭湧動。
無數高句麗族人身著傳統服飾,揮舞蓮花,歡迎前方征戰的高句麗勇士歸來。
喜氣洋洋的山兵們,臉上有明顯的扶餘人特征,
遼東苦寒讓他們眼睛偏小,單眼皮居多。
孩童成群結隊,有些攀爬在樹上,有些爬出了汝牆,在懸崖邊,引得大人一通責罵。
“噠噠噠噠……”
馬蹄踩踏石板,那響聲在山間顯得極為清晰。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數量龐大的高句麗嫡係軍隊,旗幟連綿,緩緩駛入青嶺山城。
楊萬春跟乙支文德,不便騎馬,都是坐的步輦。
他們是四十幾年的老朋友了,
此刻仰望漫山歡呼的高句麗人,不禁心中感慨萬千。
跟趙軍對戰,他們壓力太大了。
這些高句麗民眾,都以為前方是戰略性撤退。
殊不知,此刻,高句麗已經在生死邊緣了。
名將楊萬春的到來,讓十幾萬青嶺山城的高句麗人,爆發了巨大的熱情。
傳說中,高句麗宗師大將楊萬春,抵抗了百萬楚軍的侵略,是高句麗的定海神針之一。
一路聽著扶餘族人的歡呼,楊萬春難得露出了笑臉。
乙支文德看了看老將軍,拍拍對方枯槁的手,兩位高句麗大將,不禁相視苦笑。
青嶺山城的內橋門打開了,‘吱呀’聲在城門洞回蕩,
銅錠大門被數十名深棕色的兵卒推動,‘砰’的一聲,撞在石牆上。
與其他山城不同,青嶺山的內城不在平地上,而在一座半山峰上。
那內城更像是西方的城堡,由石塊堆砌而成,
乙支家的祖先,大量采用了‘楔形石’技術,內城修的極為堅固。
馬蹄聲驚動了城池內的高句麗族人,
這裡的歡呼聲與城外天壤之彆,他們都是四族一王的後方人員,
那都是踮腳躍起,奮力揮舞蓮花,聲嘶力竭的呐喊。
城門石堡的汝牆上,十幾個高句麗漁女,聽見了馬蹄聲,
她們嘰嘰喳喳,鶯鶯燕燕,麵露崇拜,
歡笑著來觀看高句麗的英雄入城。
高句麗大纛下,騎兵雄壯,四姓將領儘力揮手,跟族人打招呼。
石橋上,在無數人的歡呼聲中,
楊萬春笑著笑著,老邁的雙眼,不禁愣住了。
遠方城牆,年輕的高句麗兵卒因為父親的頭盔大了,怎麼都戴不好,永遠是歪的。
幾個頑童,目光清澈,遠遠的擠在山城石頭上,
童言無忌,嬉笑打鬨間,注視著楊萬春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