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元始二年,十月上旬。
暑熱已去,秋寒初來,
就在河北數百萬戰區庶民、佃戶,憂慮今年過秋過冬的苦難時,
本已沉寂的趙梁爭雄,發生了驚人的轉變。
大王店戰役後,趙軍河間、渤海一線失守,被迫退往楚源水一帶的幽易之地。
在即將被梁國北伐軍,壓出冀州之時,
武川軍神周雲,無可奈何,發動了最後的襲擊。
趙軍中路六萬兵馬,壓向滄州,企圖圍困齊王南野。
但這種大劣勢下的垂死掙紮,又豈會是北伐梁軍的對手?
大都督楊重樓果斷命令宋軍,前往滄州。
齊宋合兵一處,防禦趙國的進攻。
同時,得到六萬援軍的梁國主力,成三陣之勢,撲向趙國玄武軍。
以梁軍之力,配合齊宋兩王,
即使趙國皇帝主力軍全部壓上,也應該遠遠不是對手。
可十月上旬的戰況,卻像是梁國魔咒的開始。
從趙帝親軍李玽率領大名鼎鼎的鐵騎營,在東仙坡衝破虎衛軍卓庸開始。
趙軍七路鐵騎,就像一條條惡狼。
馬蹄奔騰,煙塵滾滾,趙騎四處而出,張開獠牙,瘋狂撕咬梁國血肉。
遇見梁軍小部隊,趙騎合圍,通常是梁國全軍覆沒。
碰見梁軍大部隊,趙軍要麼吊著襲擾,要麼撒丫子開溜。
如此情況,梁軍在河間郡的底層兵馬,可謂苦不堪言。
當然,這些隻是細枝末節,並不能決定戰爭的走向。
梁軍步兵多而騎兵少,趙騎善襲擾戰,
若是沒有反製手段,他們也不敢來打河北之戰。
真正改變勝負的,是在關鍵據點上的生死爭奪。
石門縣。
這個在大王店之戰中,擔任阻擊的城池,如今成了河間梁軍的西邊門戶。
趙帝親軍李泰,聯合譚狄、劉潮生,步騎推進,壓向梁軍右側的邊防重地。
這一戰,從清晨殺到日落,趙軍兩萬對梁軍三萬。
有河北旅民記載:石門日暮,天地昏暗,
戰場屍痕遍野,殘肢斷臂鋪滿平原,破盾殘劍散落,流血漂櫓,石門溝為之色變。
石門縣之戰,趙軍一改過去的軟弱,展現了近乎可怕的戰鬥意誌。
儘管虎豹軍侯俊在此戰中,指揮可圈可點,但依舊難改敗走的結果。
從石門縣到河間郡城,這一路幾十裡,
趙國鐵騎的追殺,更是地獄般的折磨。
好在這次是虎豹軍兵團,若是換成任何一支差點的梁軍,恐怕根本回不了河間大營了。
如果石門縣之戰,還可以說是趙軍僥幸,打了個措手不及。
梁國侯俊一時大意,被趙軍打蒙了。
那麼接下來短短幾日,梁軍則是噩耗不斷。
十月十三日,趙軍周伯、高惠壽等兵馬,奉命攻擊梁軍任丘城。
雙方血戰三個時辰,梁軍敗退,丟失河間郡西南外圍防線。
同一天,趙軍名將上官彪,突襲到了滄州一帶。
趙東金自信滿滿,揮起斧頭接戰,被上官定方擊敗,
梁軍不敵,丟失滄州西馬縣。
如此,東進大戰中,梁軍落入下風。
在束城、在孟鎮,甚至在呂公莊等地,
趙軍一改過去不敢打大規模戰爭的顧慮,
如今是火力全開,四麵出擊。
都不用看清河郡到河間郡,長達千裡的糧道,必然被騎兵襲擾。
光就是失去外圍軍事據點的河間郡,都已經成了趙騎奔騰的草場。
雙方斥候戰力,也不成比例。
梁國急轉直下,大量斥候被趙人所射殺,梁軍對戰場的掌控力,正在迅速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