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元始五年,立春。
強盛的幽州趙國,還沒從上元節的喜慶中走出來。
黃河水患,便成了趙人頭上的陰霾。
冰汛所致,民不聊生,人間慘劇。
河害一直黃河沿岸的重大災難之首。
然,大趙立國不久,
正處於政治清明,國家執行力強大的時期。
各種官家邸報,被讀報郎官大聲宣揚於河北。
上到三公九卿,下至寒門、佃戶。販夫走卒、三教九流都有,有錢的出錢,沒錢的出力。
在大趙皇帝的動員下,整個幽、易、滄等趙國膏腴之地,
民間富商、豪族牽頭的隊伍,數以千計,
整個趙國北部有能力的趙民,幾乎都加入到了這場水患中來。
當然,民間的力量是有限的,不過是錦上添花。
真正的大頭還是要在武川勳貴、北疆貴族,跟整個河北的大族大姓身上。
仁壽宮太後相邀,
共有六百餘家貴婦人,入宮瞻仰太後尊顏。
其中,既有曾經的河北沒落豪強羊氏、房氏、杜氏,
又有崛起的新銳田氏、伍氏、韋氏。
更彆提還有趙國的李、焦、程、梁、霍……等七大望族,丁家、張家、耿家、吳家等地方豪強力量。
太後宴會,共計募的水患專款五百二十三萬貫,差不多每家均攤了一萬貫。
其實天下大族,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
中原民族,也從不缺乏慷慨之心,
他們不懼怕正義的散財,而是怕當傻子,
有人高喊口號,趁機大發國難財,卻要他們出血,
這種事情,豪門權貴是不會給錢的。
趙法自趙人崛起來,至今依舊至高無上。
大趙皇帝的聖命,在方今天下,一言九鼎。
哪怕就是楚、梁的貴族門閥,都清楚的知道,周雲遵守的道義,比他們自家皇帝好使。
在這筆銀錢物資,能抵達民間的情況下,
各家豪門望族也並非短視之人。
他們這些占據財富大頭的權貴,共同托起的一片天,
最終趙國迅速發展,這些銀錢還是會反饋回到他們手中。
整個仁壽宮宴會裡,
太原丁家主母,河東張家主母,地位崇高,雖然坐在左右兩側高位,
但要論最耀眼的,還得屬大趙貴妃李貞。
劉氏宗族在黃河水患,國家危難之際。
大趙皇帝一聲令下,雙手奉上了銀錢一百二十萬貫,一家占據了兩成份額。
這種行為,不但震撼了幽州各族,同樣讓大趙其他宗族側目。
他們既驚歎於貞貴妃家族的財富,
又感慨武川雄主周雲,真是靠臉拿下的江山。
原來,大趙皇帝才是最會聯姻,也最會找政治盟友的。
元始元年,武川兵馬兩路作戰,趙軍極度缺糧。
雁門上官一族,在並州糧食天價的情況下,補充了皇帝東線大軍十一萬石軍糧。
按照當時的物價,上官氏等於支援了皇帝周雲七十萬貫左右的財富。
如今,河北劉氏,又在趙國隴西之戰,耗儘國庫之時,頂上了一百多萬貫。
恢宏的仁壽宮裡,喧囂的宴會上,
不少宗族婦人心裡嘀咕,要是她們家兒郎,有幾個這樣的宗族擁護,何愁大事不成?
“咱就看不慣那個白狐媚子的德性!不就是靠著陛下恩寵,在河北得了大量田地、商鋪嘛?算什麼呢。”
“就是,就是。梁姐姐說的對,要不是陛下偏袒,她能知道定都幽州?能提前買地?能威風的起來?”
“財富?哼哼,有什麼用,過眼雲煙而已!太子一族手握突厥、北疆、關中三地實權,能是她一個河北小族可比。”
幽州皇城。
東宮後殿。
太子的正陽宮占地廣闊,內中有前殿、左右兩座校場、後殿跟亭台花園。
二皇子李安,雖然住在東宮,
但男女之防嚴肅的趙國,後殿之門,他是不能跨過一步的。
古人雲,大門不出,二門不邁。
形容的就是豪族大戶小姐,有一片獨屬的私人空間,
而東宮後殿,就是太子妃項茹的地盤。
此刻,太後大宴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