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明帝國“崛興”元年四月初三日,平北將軍霍清明率領五萬大軍為前鋒,抵達淮州北路軍大營,朝廷欽封的淮北大營總領陸明義親自帶人迎接,將霍清明迎進帥帳之內,雙方互相見禮已畢,分坐於大帳兩側,霍清明才仔細打量這位淮北大營的總領官。
陸明義三十五六歲的年紀,一張白皙的臉頰,兩道蠶眉,一雙丹鳳眼,高挺的鼻梁,嘴唇微薄,三綹長髯飄灑胸前,頭戴軟玉鑲金盔,身穿明光甲,腰係玉帶,足蹬戰靴,真可謂威風凜凜,相貌堂堂。
陸明義乃是朝廷宿將,久經沙場,武藝高強,為人正直,果敢而有擔當,行伍出身,曆經大小數十戰,一路升遷至淮北大營的總領官,深受淮北大營官兵愛戴,曆王蕭威掌政期間,想要換掉陸明義派遣蕭氏一族成員掌握淮北的兵權,結果差點鬨出嘩變,後來便不了了之。
陸明義深通兵法,坐鎮淮北大營以來數次擊退冀北的進犯,統率淮北大營的五萬大軍,算是權重一方的重要將領,若不是這次冀北起兵三十萬,其勢甚重,陸明義也不會風急火燎的向朝廷求援。
霍清明當初統兵與冀北交戰之時,也曾與其有一麵之緣,也深知其為人的名聲,這次相見,還頗有些敬佩之意,於是語氣之中也帶著些許客氣。二人相見互相寒暄幾句,霍清明便直入主題,開口問道:“陸總領,冀北起兵三十萬入寇可否屬實?”
陸明義之前與霍清明雖有一麵之緣,但那時雙方各有重任在身,況且霍清明那時僅僅是一個千戶的身份,對其印象不深,後來霍清明幾番大戰,殺得冀北軍丟盔卸甲,縱然被人陷害,身陷險地之時,也能以寡擊眾,陣斬敵方主將而還,讓陸明義深為敬佩。
可惜後來霍清明被調離淮北戰場,就再也無緣相見,隻聽說其被老皇帝選中出任羽林軍統領,算是攀上了高枝,再後來剪除曆王之戰中也是大顯神威,因功晉封為禁軍總領,掌京畿戍衛之權。沒想到這次女皇陛下竟派了這位有天明帝國第一武將之稱的霍清明出任先鋒,率先抵達來支援自己,陸明義此刻也算是大喜過望。
他見霍清明發問,點頭答道:“正是,冀北以往發兵入寇多則十萬,少則數萬,均是由權重一方的統兵大將率領,我軍力所能及之下,我除了定期向朝廷彙報戰況,卻是沒有請求支援過。
而這次卻一反常態,大有不同,冀北此番乃是趙氏一族的重要人物,雍侯趙猛之族弟,汾陽侯趙林領兵,水路共計三十餘萬,已至塹江北岸駐軍,不日即將渡江來犯,我若不是安插有細作在彼軍之內,也無法提前奏請朝廷發兵來援。
此番聽聞女皇陛下親統大軍前來,又命將軍為前部先鋒,不知共有多少兵馬?若是少了,恐難禦敵。”
霍清明聽聞冀北果然起兵三十餘萬來攻,不僅毫無懼色,反而麵上帶出一絲喜色,他搓了搓手說道:“女皇陛下中軍五萬,征東將軍左英升、征南將軍杜明分為左右,合計五萬,加之我前鋒五萬大軍,共計十五萬大軍,如果算上陸總領你的五萬大軍,總計二十萬人。”
陸明義聽聞霍清明的話語,心中是喜憂參半,喜的是朝廷大軍數量不少,二十萬之眾總好過自己五萬人獨立支撐,憂的是總兵力上依然與冀北有十萬的差距,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十萬大軍的人數優勢極難抵消,可是想到最近這些年朝廷確是國力衰弱了些,目前能拿出這些兵力,已經是不容易。
故而他臉上帶著一絲無奈的點點頭,口中說道:“二十萬人,雖然仍居劣勢,但好在我們是守勢,隻要堅持一段時間,敵人應該會知難而退。”
“守勢?不不不,女皇陛下可不這麼想。陛下的意思,要趁這次的機會一舉奪下對方的江北之地,為之後進兵北方作為根基。”霍清明看著一臉無奈的陸明義,略帶笑意的朗聲說道。
“什麼!?奪取江北之地?”陸明義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要不是說出這句話的是天明帝國的第一武將霍清明,陸明義都想上去給對方兩個耳刮子!
朝廷的國力總體上確是優於冀北,但是朝廷由於沿江一帶的防禦線過長,不得不將有限的兵力投入到漫長的戰線上,以至於兵力過於分散,很難集中起優勢的力量來實現戰略上的進攻態勢,反而冀北一直保持著進攻的態勢,雖說很多都是小打小鬨,但是胡人的習性讓他們保持很強的攻擊性。
今天從這裡進攻,明天從那裡進攻,導致朝廷疲於應付,而且朝廷的軍隊都是步兵為主,沿江水戰,就算有騎兵也起不到什麼太大的作用,而攻過江北則截然不同,冀北是胡人後裔建立的國家,百年來雖然也多習南方朝廷的文化製度,但是遊牧習性依然未全部改變。
尤其是在騎兵的應用上,數量不僅眾多,而且戰鬥力不知道比朝廷的步軍要強上多少,沿江布防,打幾場阻擊戰朝廷是不怕的,但是如果主動進攻到江北之地,那對方的騎兵在平原野戰上的優勢將會發揮的淋漓儘致,如何能夠取勝?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