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以來的幾十年時間裡,在交通運輸業領域,鐵路一直被稱作國民經濟的大動脈,也始終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是名副其實的“火車頭”。
而相對於鐵路,以往的其它運輸方式中,公路運輸比較滯後,民航的發展比較晚,水運成本最低,但它隻是局部的運輸方式,有一點的局限性,它們的地位都遠遠趕不上鐵路。
鐵路與公路以及其它運輸方式,曆史上曾經都歸一個部門管理過,也就是交通運輸部,但後來分開了。分開之後,鐵路和民航各自自成一體,與公路運輸最大的不同就是,鐵路與民航實行的完全是中央垂直管理,而交通運輸部管理的公路和水運等部門是屬地管理為主的。
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之後,特彆是到了新世紀,交通運輸業的製約因素愈來愈突出,亟需大力發展,以適應國家的經濟戰略和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此時,由於公路運輸是屬地為主,投資也主要是地方的事,並且政府允許投資方式靈活多樣,收益也是誰投資誰收益,因此,各地對公路建設的積極性普遍很高,於是,國家便進入了一個高速公路的快速發展期。
正是這個時期,鐵路的發展卻相對滯後,因為鐵路主要是靠中央投入的,地方基本不投(當然後來的高鐵除外),這種投入,其中一部分又是靠鐵路創收的,所以投入的資金相對較少。這樣一來,從這一客觀情況上來說,鐵路的發展速度就被公路甩到了後麵。
高速公路的快速發展,也拉開了與鐵路競爭的序幕,以前的鐵路運輸一家獨大,後來公路迎頭趕上,形成了勢均力敵。再到後來,隨著高速公路網的越來越發達,其快捷便利的優勢均超過了鐵路。同時,這個時候,全國民航業也抓住了機遇,發展也非常迅速。民航與鐵路相比,雖說同屬於央企,但民航的改革比較早,也比較成功,實行的是投資方式的多元化,所以地方的積極性很高,建設速度很快。
唯獨鐵路這個“鐵老大”,一直抱著“央企”和“直管”的執念自嗨,在交通運輸業發展的黃金期,相對其它方式鐵路較為緩慢,使得一向都是龍頭老大的鐵路運輸,隨著社會運輸周轉量占比的大幅下降,才感覺到了強烈的危機感。
而恰恰在這個時期,社會上還出現了一種聲音,掀起了一種很強的潮流,就是認為鐵路是“夕陽行業”,公路和民航是朝陽行業,我們應該借鑒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的做法,大力發展民航和公路運輸,限製鐵路的發展,讓鐵路退出運輸業的骨乾地位。
眼看鐵路將麵臨被邊緣化的境地,鐵路高層人士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感,也正是這個時候,士心軍上位主政鐵路行業,於是便拉開了六次大提速的序幕,通過提速,開行各種客運和貨運直達快車,壓縮運行時間,適應市場需要,與公路和民航搶占市場。
應該說,這是鐵路與其它交通運輸方式開始競爭的時代,也是曆史上的第一波競爭,過去鐵路一家獨大,公路民航根本沒有資格談競爭。競爭的結果鐵路其實是負多勝少,公路則勝多負少,雖說鐵路以安全舒適、低價格、高運量和全天候為優勢,保住了客運和貨運市場一定的份額。而公路運輸則以其靈活便捷和網絡發達的優勢,搶占了較大的市場份額。民航則利用其天然的點對點的快捷優勢,搶占了長途客運市場大量的份額。
在這一波競爭中,由於鐵路建設發展較慢,運力嚴重不足,滿足不了市場需求,運量和周轉量雖有增加,但是依然沒能抵擋住市場占有份額的逐年下降。以2002年至2009年為例,2002年度,全國客運總周轉量同比增幅62,其中鐵路增幅42,公路增幅60,民航增幅162;貨運總周轉量38(含水運等),其中鐵路增幅62,公路增幅59,民航增幅179。鐵路增幅比公路和民航雖有收窄,但增幅依然較大。
到了2009年度,全國客運總周轉量增幅68,其中鐵路增幅13,公路增幅78,民航增幅171;貨運總周轉量增幅98,其中鐵路增幅05,公路增幅107,民航增幅56。可見,這個時候,鐵路在客運和貨運市場的份額已經增幅很小了,特彆是貨運市場份額,2009年才增長的05,幾乎是沒有增長,而公路與民航則大幅增長。
鐵路客運與貨運相比,客運因乘車舒適和價格低廉優勢比較明顯,坐火車有一句口頭禪,叫做“十塊錢坐半天”,百十公裡的路程,比城市坐一次的士都便宜,所以坐火車還是普通老百姓的首選,隻不過,火車的製約因素主要還是運力不足,每年的春運就是突出表現。
而鐵路貨運市場流失的原因,開始主要是因運力不足造成的,鐵路運力不足催生了公路運輸的大發展,公路運輸具有的靈活便捷優勢,便吸引了大量的零散貨源流向了公路物流運輸。之後,又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轉型,大宗資源物資在逐漸減少,相應的對鐵路也產生了不利影響。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