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這個產品,和原本的新浪博客其實沒什麼關係,屬於重新開發的一個項目。
但其形式更像博客的延伸,從原本的私人博客走向了短文字配圖片社交的開放形態。
對外展示的傾向性更高。
可能原本的新浪自己都沒覺得這玩意有機會成功,所以早期它並沒有進行特彆大的引流,甚至都沒有利用個人博客的市場地位。
早期的微博還有新浪這個前綴,隻不過後麵做大之後去掉了,因為那個時候公司已經注意到,這個產品的形態已經成功到不能被公司給限製住。
類似的還有企鵝號,發展起來後直接去掉了企鵝的前綴。
當然了,微博的形態從一開始就將主戰場放在了移動端,弱化了網頁端的體驗,因為其產品形態本身就是短平快+圖片進行信息傳遞。
移動端的微博最早應該是在09年或者10年這個期間,也就是安卓陸續有了一定用戶量之後才誕生。
於是某隻畜生此時有了一個念頭,作為流量和控製輿論的關鍵地。
可以說這是一道必攻之地。
因為在微博的流量到達一個頂峰之後,掐爛錢的行徑跟bat的b屬於是哥倆好,隻要你花錢,他們什麼都可以乾。
比如買流量上熱搜,撤熱搜之類的,有時候一家多吃。
但你沒辦法,誰讓人家做大了,流量全集中在那上麵呢。
硬要說的話,國內如果互聯網大廠的老板在普通人麵前露麵,一定挨打的那幾家老板,團購發家的王星肯定是其中之一,但第二個嘛……bat裡b的李彥紅和微博的曾國韋怎麼著也得爭一下。
輿論這東西,它一定是一把雙刃劍,你可以利用它取得成功,也會因為其被反噬。
尤其當輿論環境被人掌控之後。
蕭楚生現在的想法就是,這玩意就類似於核彈發射按鈕,我可以不使用,但它必須牢牢掌控在手裡。
微博的出現要比想象的遲得多,但是吧……或許他能截胡一下。
哪怕截胡不了,也可以在其誕生之前就摻和一手。
新浪做這玩意早期投入還挺大,那時候挺缺錢的,因為它做博客的時候,博客這個東西耗了不少錢,結果還愣是沒什麼變現渠道。
可以說錢沒少花,但都白花。
互聯網公司就這樣,有些項目看著好像很成功,有大量的用戶,可實際深入了解就會發現,那玩意沒有什麼盈利點。
嗯,共享單車就是個好例子。
打定主意之後,蕭楚生找到劉雨蝶,默默讓她開啟了一個新項目,是網頁端的微博項目。
這玩意開發起來極其簡單,因為其主要依賴於移動app端。
但重點不在這裡,而是在……讓劉雨蝶打通了與目前這個開心網項目的賬號聯動。
說白了,就是用一個項目去帶動另一個項目的發展。
而這個項目……是悄無聲息的,還將其實寫在了用戶協議裡。
大概就是開心網的對外展示論壇帖子內容會默認同步更新至微博中。
至於微博這個項目在哪呢?哦,內部測試呢,還沒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