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淩晨與張書記熱烈探討靖遠經驗以及石坎公社發展規劃之時,中大團委書記鄭書記悄然來到了藝術苑。緣由是此前啞巴阿生送了兩部自行車到團委,鄭書記此來,一是為表達對淩晨的感激之情,二是他初到任不久,欲借此機會熟悉淩晨,況且他深知雷鋒亭與藝術苑乃是團委與靖遠校地合作的重要項目。
鄭書記抵達後,啞巴阿生將其引領至藝術院茶室。雙方一番寒暄過後,淩晨微笑著說道:“鄭書記,您來得可真是時候,這位是靖遠石坎公社的張書記。”鄭書記亦熱情回應:“相請不如偶遇,今日正可好好聊聊我們兩個項目的未來發展。”張書記率先發言:“雷鋒亭在團委的推動下,若能多開展些社會公益活動,切實幫扶到有需要之人,那便是弘揚雷鋒精神的絕佳體現。而如今這藝術苑,我們公社期望能將其打造成藝術陶瓷的展銷展覽中心,吸引各方關注,收獲更多訂單,從而推動石坎公社地方工業蓬勃發展,畢竟有訂單才有發展,有利潤方能促進基層工作穩步向前。”
淩晨接著說道:“我們藝術苑作為試點自負盈虧,處於學校與地方的多重監管之下,社會責任自是不敢有絲毫懈怠。”寒暄片刻後,鄭書記切入正題:“眼下有件當務之急的事情,我們團委計劃繼續發行團委刊物《中大青年》,此刊物旨在宣傳中大團委工作以及校園內的好人好事。隻是目前我們希望能得到藝術苑在資金方麵的支持。”話落,淩晨的目光不自覺地投向張書記,張書記身為靖遠公社宣傳部長,聽聞隻是一本校園刊物時,不禁有些意興闌珊,心想若是僅為校刊,對縣委那邊著實難以交代,畢竟其宣傳影響力有限。
此時,淩晨開口道:“鄭書記、張書記,您二位皆是高瞻遠矚之人。我認為,這《中大青年》不妨加以拔高升華。能否借助中大的平台契機,開展合作,將改革開放精神融入其中?以中大為立足點,乃至嶺南地區為根基,放眼中國,胸懷世界,打造一本名為《嶺南了望》的刊物。憑借中大學生敏銳的感知與認知,深入探討改革開放進程中的多元與自由,對國家政策、改革開放成果進行深度報道。刊物兼具文學性、時事性、思想性與可讀性,秉持中大開放拓展新思維之精神,緊扣時代脈搏,關注改革開放建設與思想解放浪潮。我們倡導百家爭鳴,雖會有爭論,但皆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刊物方針導向。一方麵,我們可將靖遠經驗與改革曆程作為討論素材,呈獻給發改委作為參考依據。另一方麵,《嶺南了望》可借助中大的學術底蘊與影響力,承擔起社會調研角色,涵蓋時事爭論、政策論證、人文地理、嶺南文化、民族風情、廣府文學、時代弄潮勵誌故事、行業分析、政治分析等豐富內容,甚至可連載當下熱門的武俠小說。如此一來,在宣傳自身理念與好人好事的同時,靖遠宣傳部可作為出資方,委托中大印刷廠印製,由中大出版社出版,中大團委作為操作單位負責書號事宜,以月刊模式發行。這般運作,不僅能使各方相互促進,更可為日後兩地合作開拓全新模式,前景可期。”
張書記與鄭書記聽聞淩晨的提議,精神陡然一振。靖遠一方本就渴望借助媒體之力宣揚改革創新模式,而中大團委亦想趁此契機深度融入改革開放的洶湧浪潮之中。“嶺南了望”這一雜誌名稱,已然彰顯出其強烈的時事新聞性與深邃的思想性。況且,中大於嶺南地區堪稱翹楚,在社會研究領域根基深厚、優勢顯著。其“立足嶺南、放眼中國、關注世界”的定位基調,無疑注定此雜誌將成為社會各界矚目的焦點。
鄭書記新官上任,正是滿懷壯誌、欲展宏圖之人。當下便毫不猶豫地表態支持這一方案,隻待張書記這邊認可,他便即刻上報學校,著手組織編輯團隊,精心規劃雜誌的各個版麵內容。張書記亦表明自身主管宣傳工作,料想靖遠縣委對此應無異議。畢竟能與聲名遠揚的大學攜手合作創辦雜誌,靖遠縣無疑是受益良多、占儘先機。
二人皆被淩晨天馬行空卻又極具前瞻性的設想構思深深折服,對其超前的意識讚不絕口。鄭書記更是當場拍板定案,宣稱若此雜誌項目順利推進,淩晨必將被聘任為雜誌副總編輯,專職負責稿件審核事宜。淩晨趕忙謙遜推辭:“如此重任,我實難擔當。”鄭書記卻言辭懇切、態度堅決:“你務必擔當此任,雜誌的誕生源於你的創意構想,你責無旁貸。我這人向來直來直往,不喜拐彎抹角,此事就這麼定了。”
張書記神色堅定地說道:“我一回靖遠,便立刻向縣委提交此項議案,一有消息,定會及時告知鄭書記。”言罷,二人迅速交換了通信信息。張書記緊接著又道:“我還得趕忙去工業廳彙報工作,就先告辭了。”說罷,匆匆離去。
此時,茶室中隻剩下鄭書記與淩晨。鄭書記再次向淩晨誠摯致謝,感激其贈送自行車之舉。淩晨微笑著回應:“鄭書記,雷鋒亭外停放著的那20台翻新維修的自行車,是專門用來出租給學生的,方便他們出行。隻需憑借學生證即可租賃,無需押金。而所得收入,將全部上繳團委,作為開展其他活動的資金。”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