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廣府文化特色街開業慶典備受矚目。廣州市民早已從各大報刊的預熱宣傳中知曉這條特色街的諸多獨特之處,紛紛從四麵八方趕來,隻為一睹這新鮮事物的風采。更有當紅明星現場演唱並拋贈唱片,加之購買歌星專輯可享受開業八折優惠及歌手真人簽名,吸引了無數市民熱情參與。
省電視台的攝像機位早早架設在騎樓飛簷下,黑色三腳架與雕花欄杆相映成趣,工作人員調試設備的聲響混著街邊腸粉攤的蒸汽,將開業慶典的熱鬨氛圍越烘越濃,因為是現場錄像開業慶典活動,省電視台記者肯定要捕捉市民的每一個細節。
"阿叔,您這麼早就來排隊,最期待特色街哪處啊?"年輕記者舉著話筒湊近鬢角斑白的老者,攝像機鏡頭立刻對準那張布滿笑意的臉。老人晃了晃手中印著歌星海報的宣傳單:"看報紙說這裡有老茶樓的蝦餃王,還有唱粵語金曲的明星!我帶著老伴從越秀趕來,就盼著找回年輕時逛十三行的熱鬨勁兒!"
正午時分,街道已被擠得水泄不通。寒風中,記者轉身攔住兩位裹著厚實棉大衣的姑娘,她們脖頸間的毛線圍巾隨著動作輕晃,手裡緊緊攥著剛買到的八折專輯,興奮得直跺腳:"本來衝著路遠的簽名來的,結果發現每個攤位都有驚喜!那個手繪廣彩的老師傅,當場給我畫了個西關小姐的小瓷碟,描著金線的裙擺可好看了!"其中一位姑娘說著,還小心翼翼掀起大衣下擺,從內袋摸出裹著棉布的瓷碟,在鏡頭前輕輕轉動,釉麵的金彩在陽光下流轉,映得兩人凍紅的臉頰愈發鮮亮。
這是1979年12月29日正午,寒風裹著珠江水汽掠過廣府文化特色街,卻吹不散石板路上翻湧的人潮。省電視台的攝像師們裹著軍綠色棉大衣,蹲在騎樓陰影下調試笨重的膠片攝像機,金屬機身結著薄霜。記者踩著結霜的青石板擠過人群,在飄著薑撞奶甜香的攤位旁,攔住一位正往鏡頭哈氣取暖的攝像師傅。
“台裡特意派我們從越秀趕來,”師傅搓著凍紅的手,睫毛凝著細小冰晶,“你看這街——”他指向街心,戴雷鋒帽的青年踮腳張望,穿大襟棉襖的阿婆懷裡緊緊抱著鋁飯盒,“國營單位的乾部、下鄉返城的知青,再加上這些唱歌的明星,廣州多少年沒這麼熱鬨過了!”
突然,戲台傳來二胡調音的嗚咽。人群瞬間沸騰,戴毛線手套的工人扒開人牆,穿碎花棉襖的姑娘攥著報紙往前擠,報上“粵語金曲彙演”的鉛字被折出深痕。攝像師立刻扛起機器衝進人潮,帆布包上“為人民服務”的字樣在風中翻飛。記者小跑著跟上,隻見鏡頭裡,幾位戴著紅袖章的老知青踮著腳扒住騎樓欄杆,褪色軍大衣還沾著下鄉時的泥漬,布滿凍瘡的手卻緊緊攥著泛黃的歌譜——那上麵手抄的《天涯歌女》曲譜,邊角早已被摩挲得發毛。
正午的陽光穿透雲層,在攝像機金屬外殼折射出冷冽的光。紅色錄製燈在湧動的人潮中明明滅滅,將蒸籠騰起的白霧、戲台上調試的三弦琴,連同人們眼中躍動的期待,儘數收錄進這個屬於廣州的冬日狂歡。
喜歡穿越到1976年成痞儒請大家收藏:()穿越到1976年成痞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