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津淪陷以後,南京政府下達全國動員令,將全國劃為5個戰區。
在南京統帥府書房裡,軍事地圖上的紅藍箭頭激烈對峙,五大戰區的劃分,勾勒出華夏大地最後的戰略防線。
第一戰區覆蓋河北與山東北部,這裡集結著中央軍最精銳的中央軍,肩負著收複平津的重任。
第五戰區扼守江蘇長江以北與山東南部,如同江淮平原的鐵閘,時刻警惕著日軍沿津浦線南下。
第二戰區以閻錫山的晉綏軍為核心,掌控山西,察哈爾與綏遠,伺機從側翼給予日軍致命一擊。
第三戰區由馮玉祥坐鎮江蘇長江以南與浙江,構築起長江下遊的堅固防線。
第四戰區則由何應欽負責福建,廣東,守護著南方沿海的安寧。
此時的華北平原,戰雲密布。
南京政府的軍事部署圖上,反攻平津的計劃已初具雛形,中央軍精銳部隊正悄然向華北集結,仿佛蟄伏的猛虎,隻待一聲令下便要撲向侵略者。
然而,日軍情報部門的觸角早已深入中國軍隊內部。當日本軍部得知中國軍隊的調動跡象後,一場精心策劃的戰略調整迅速展開。
永定河畔,第20師團的軍旗在風中獵獵作響。這支日軍精銳部隊已突破永定河天險,在西岸構築起堅固防線。望著一馬平川的華北大平原,大慧直樹嘴角露出獰笑。
失去了這道天然屏障,中國軍隊將再無險可守。
與此同時,駐屯軍旅團如毒蛇般盤踞在豐台,南苑,牢牢控製著北平南部的咽喉要道。
獨立混成第11旅團進駐西苑,將北平西郊納入炮火射程。
第5師團,第6師團,第11師團則沿著北平,廊坊,天津一線展開,如同鎖鏈,將華北的交通命脈牢牢鎖住。
更令人膽寒的是,日軍將最精銳的炮兵與裝甲部隊源源不斷地調往前線。野戰重炮旅團的巨型炮管直指蒼穹,獨立攻城重炮大隊的重型火炮蓄勢待發,迫擊炮陣地星羅棋布。
200餘門火炮組成的鋼鐵彈幕,足以將任何防線轟成齏粉。
183輛坦克組成的鋼鐵洪流,如同蟄伏的巨獸,隨時準備撕裂中國軍隊的防線。獨立重機槍第四大隊等精銳部隊,更是讓日軍的一線戰鬥力如虎添翼。
就在南京政府緊鑼密鼓籌備華北反攻時,一份絕密情報如同一記重錘,打破了原有的戰略部署。
那是來自軍統的絕密情報!
日軍即將進攻上海!這份由周正青傳遞的情報,讓南京統帥府的燈光徹夜不熄。
南京高層一度寄希望於先發製人,計劃集中優勢兵力,一舉消滅盤踞虹口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借此打擊日軍士氣,並期望以此為契機,促使英美等西方列強介入調停。
然而,戰爭的殘酷遠超所有人的想象。
淞滬會戰的槍聲一響,便如同打開了潘多拉魔盒。
中日雙方不斷增兵,原本計劃的小規模衝突,迅速演變成一場百萬大軍廝殺的慘烈戰役。
黃浦江畔,硝煙蔽日,屍橫遍野。
這場戰役不僅未能達成預期目標,精心策劃的華北反攻計劃也被迫擱置,反而使華夏軍隊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徹底改變了抗日戰爭的戰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