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王朗確實用了點心——他來之前已經知道漢軍此前在長安的作為,並決定將自己的一行塑造成帶來和平的使者,一路旌旗招展,鼓樂喧天,浩浩蕩蕩地朝著長安進發。
沿途百姓自然有來看熱鬨的,畢竟上一次有魏國士兵的蹤跡出現在長安地區還是將近一年前,王朗還讓士兵們向圍觀的百姓講述,說大魏此次派遣使者是為了締造和約,兩國永結秦晉之好,還天下太平。如今大魏同樣善待境內百姓,不興刀兵,隻要大漢也願意和平,天下的百姓就能回到以前那種“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的美好生活。
反過來的意思就是我們都做到這一步了,你大漢天天喊愛民,總不能說自己不要和平要刀兵吧?
這趟造勢行動並沒有持續太久,在抵達潼關後,李盛表示需要通報,然後又把相關事情報告給長安,特彆強調了對方那套宣傳詞。
這套宣傳詞到了長安的時候魏延覺得很眼熟,然後就想起來了,這不是當年先帝去東吳娶孫夫人的時候丞相給先帝那套對策麼?
於是他立刻屁顛屁顛跑去提醒丞相,諸葛亮聞言後微微一笑:“文長尚且能看出來,亮又何嘗不知,王朗此番造勢,表麵求和平,實則暗藏機鋒。若我軍貿然應允,正中其下懷;若嚴詞拒絕,反倒會被其扣上‘好戰’之名。”
“那怎麼辦?”魏延聞言一愣,發現這招還不太好破,“那不如末將直接帶人把他們砍了算了,免得他們進入長安這邊妖言惑眾。”
“不可,兩國相爭,不斬來使,何況王朗自詡是為和平而來。”
當時楊儀也在場,見這事兒還是魏延報過來的,不願意對方能借此討丞相歡心,又想看對方出醜,便率先開口:“丞相,這王朗所用的不過是緩兵之計,不如將計就計,假意與其周旋,暗中卻加緊整備軍備,待魏國露出破綻,師出有名之時,便大兵出征,正可光複洛陽。”
諸葛亮微笑不語,又看了看薑維。薑維心領神會,抱拳朗聲道:“末將以為,可先以禮相待,不落口實。再以邸報在長安城中廣布消息,指出王朗此行是為逆魏爭取時間,而非真心謀求和平,揭露魏國虛與委蛇的真麵目,同時派遣密探潛入洛陽,搜集魏軍行動情報,看看他們私下裡又搞什麼鬼。”
然後諸葛亮又看向鄧艾,後者和石苞現在相當於實習期,有什麼內部討論的時候丞相都讓薑維帶上他們兩個。鄧艾還在思索,石苞已經先開口了:
“苞以為伯約將軍所言極是。此外,可安排百姓在魏使進城時,詢問魏國境內練兵、盤剝百姓之事,讓其自亂陣腳。”
“哦?”諸葛亮搖搖扇子,“仲容你怎麼知道魏國境內練兵之事呢?”
“實則不知,但是苞以為此前魏軍被大破,定然會重新征兵練兵,這就跟人餓了要吃飯是一樣的。”
鄧艾也終於組織好言辭,慢慢說道:“艾以為可以拖延談判,大漢自然是願意天下太平,不過逆魏割據,終究是不妥的,可在具體條款上提出諸多條件,要求逆魏讓步,既可製造壓力,又避免其把不願天下太平的罪名扣在我方頭上。”
諸葛亮隨即點了點頭,表示大家的辦法都很好,等王朗來了,便給他輪番嘗試一番吧。
......
王朗自然是不知道諸葛亮等人為自己準備了什麼大禮包,他隻知道進入長安地界後故事的發展方向跟自己想的不太一樣。
首先是大量百姓圍觀——圍觀這事兒本來就在他的預估範圍內,他本來還想造勢讓諸葛亮為了季漢和自身形象捏著鼻子跟自己定下合約,不想沿途這些圍觀的百姓自發的有人在他們宣傳的時候站出來發問,問題從“大魏軍屯的田客們生活怎麼樣”到“既然魏國要和平是不是會削減自己的士兵不再擅起刀兵”再到“萬一魏軍又想打仗了怎麼辦”。
負責宣傳的魏軍使團人員哪見過這個陣勢,不少人被問得瞠目結舌。
王朗強壓下心頭的慌亂,臉上堆起假笑,親自上前應答。他引經據典,試圖用華麗的辭藻搪塞過去,可百姓們卻不依不饒。人群中突然有人高聲喊道:“我聽聞親戚說,兩個月前,魏國在河東郡征青壯千人,說是要從軍,請問司徒大人這是真的麼?”
話音未落,四周頓時響起此起彼伏的質疑聲。
王朗心裡咯噔一聲,隻覺得這大魏的刁民真是嘴碎,居然把這事情都傳到季漢這邊了,也不知道邊關守軍乾什麼吃的。
然後他想起來,大魏離邊境最近的邊關守軍現在正在函穀關,肯定沒法阻止河東郡的人到處跑,隻好心裡歎息一聲,又嘗試著把話糊弄過去,然後就帶著使節團繼續前進。
事實上當王朗一行抵達長安時,城門前旌旗獵獵,費禕帶人立於城樓之下,客客氣氣迎接了使團。
王朗整了整衣冠,故作鎮定地迎上前去,拱手說明了己方來意,費禕也不多話,隻是引導他們進駐使館,又說丞相繁忙,等到忙完了自然會接見他們。
結果王朗等待的這幾天先是有百姓來拆台魏方的宣傳,然後又有天上飄過奇怪之物熱氣球),緊接著又聽到遠方有雷鳴之聲漢軍正在嘗試製造更大的火炮而非滿足於虎蹲炮),可惜他們的活動區域被限製在長安的一小片區域內,外出都有漢軍士兵陪同,實在不好亂跑。
喜歡沙雕網友援北伐請大家收藏:()沙雕網友援北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