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巧趕到王肅所在區域的楊烈帶人擊殺了這批強盜後勒馬停駐,看向王肅,心想這是自己好歹是大漢的將軍,代表天兵的臉麵,剛才那副凶狠的模樣很可能把這位老丈和他的孩子們嚇住了,於是他平息了下表情,這才略一拱手:“先生無恙否?”
王肅定了定神,拱手還禮:“多謝將軍相救。”
楊烈打量他一眼,忽然覺得對方有點眼熟,沒等他想起來,就看到那邊一名年輕人說道:
“人生何處不相逢,楊將軍,我們又見麵了。”
見楊烈沒反應過來,王惲不得不厚著臉皮提醒:“洛陽之時我家遭難,也是將軍出手相助——家妹王元姬!”
王元姬好像是上次在洛陽城外被自己救助的姑娘的名字?
看著對方的目光,楊烈突然覺得心中湧現出來一種錯覺,但是直覺又告訴他這不是錯覺:
眼前這家人,是不是在跟自己套近乎?
......
———河內郡———
雖然昔日盛傳劉協退位後被殺,身在蜀地的劉備信以為真還下令為劉協發喪,並追諡為“孝湣皇帝”,不過隨著漢軍北伐,外加不斷有魏臣反正,這個消息也被更正,雖然有一小部分人提出如何對待這位昔日的大漢皇帝是個很麻煩的事情,但說實話對於大部分漢軍將士而言這事兒就是個屁大的事兒——先帝是真能顯靈的,你這孝湣皇帝丟了祖宗江山還不能顯靈,要你有啥用呢?總不能因為你曾經是皇帝就要當今天子給你禪位吧?
不過對於諸葛亮而言,這種就是個涉及大漢體麵的事情,所以他在光複洛陽後第一時間派人去尋找山陽公劉協。
可惜沒找到。
當地人說山陽公出門行醫去了,行蹤不定,也有人說山陽公見漢軍歸來,慚愧自己的過往,躲起來不願意見到漢軍——總之找了半天沒找到。最後丞相也隻能作罷。
當然這事兒傳到劉琰這裡,數年後跟李嚴閒聊的時候就是另一個版本了:
“你看,我就說丞相就是孝湣皇帝隱姓埋名吧?這是為了防止給人口實,丞相還讓人給我們演了出戲,我們以後可彆老提這事兒了,大家都裝作不知道。”
然後當時在一旁的譙周就氣呼呼地說:“這些事兒就你提的多,丞相都已經旁敲側擊提醒過我們好多次了!”
......
———成都———
不管如何,在漢軍光複兩都,又將魏軍驅逐到北邊的情況下,大漢朝堂開始把遷都的事宜提上日程——之前僅僅光複長安的情況下,那麼候選地也隻有長安,但是隨著洛陽的光複,長安派和洛陽派就開始在朝堂上爭論起來。
由於劉禪和諸葛亮都沒有明確表態,兩派在朝堂上展開激烈爭論。長安派認為長安乃高祖劉邦定鼎之地,且先帝與五虎上將又在此顯靈,宮殿根基猶在,雖經戰亂卻底蘊深厚,且關中平原沃野千裡,能為新都提供充足的物資保障,更兼四周關隘險要,易守難攻,在北方魏軍仍存威脅的局勢下,可憑地理優勢保都城安全。
洛陽派則據理力爭,指出洛陽素有“天下之中”之稱,交通便利,水路四通八達,便於與各地往來交流,促進經濟發展,同時便於掌控江南一地,又是大漢故都,遷都洛陽更能彰顯大漢正統,凝聚天下人心,況且雖然此刻曹魏未滅卻已經逃竄向北,冀州、幽州、青徐遲早都要回到大漢治下,不可因為一時的安逸就轉而遷往長安。
雙方各執一詞,朝堂之上爭論不休,劉禪自己也拿不定主意——主要是討論這個話題的其實大多數是益州和荊州出身的臣子當然其他地方出身的臣子也有,但是數量很少),所以他們討論的內容確實是出於公心而非個人和家族的利益,而諸葛亮難得沒有插手此事,劉禪像往常一樣通過短波電台詢問丞相該如何處理的時候,諸葛亮非常幽默地說道這是他留給陛下的作業,請陛下自己完成。
最後反倒是李嚴暫時平息了雙方的爭執——他指出遷都是一個比較巨大的工作,並非一群人從成都搬到長安或者洛陽就行的,與其爭論這些不如想辦法幫助丞相儘快完成大漢的統一戰爭,畢竟如果丞相和北伐軍的將士們在前線努力殺敵而後方的官員們除了打嘴仗外派不上什麼用場,那就顯得大家太無能了。
坦白的說,李嚴說的話非常直接,完全不給大家留麵子——早先北伐的時候,整個北伐軍還需要益州來供應糧草,不過等打下涼州之後,北伐軍就開始嘗試自給自足,等打下長安後,由於當地能夠提供糧草以及運輸成本的原因,北伐軍甚至不需要益州再供應糧草,隻是不斷要求朝廷選拔合適的官員去涼州、司隸等地任職。
若非領軍的是諸葛亮,就該有人懷疑北伐軍擁兵自重,甚至在搞割據或半割據了,下一步就是考慮對方的叛亂風險,不過帶隊的是諸葛亮,所以朝廷裡麵的臣子或多或少考慮的就是“丞相這麼猛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是不是顯得我們後方太無能?”的問題了。
尤其是大家都知道有先帝使者阿鬥和部分高級官員知道這些人是後世子孫)在不斷為大漢輸送物資,因此在不考慮大漢內部分裂問題後,李嚴等一小撮人就開始考慮如何在大漢統一戰爭過程中展現下自己的存在感了。
現階段北上肯定是連湯都喝不上了,但是沿著公安南下還是沒問題的,尤其是有魏國的投降官員舉報說東吳正在私下裡跟魏國勾勾搭搭,那麼在東吳撕破臉前,提前做好準備然後在對方射出第一箭後立即予以迎頭痛擊就是李嚴目前的作戰計劃。
而且這個計劃還是在朝堂上公開討論的。
喜歡沙雕網友援北伐請大家收藏:()沙雕網友援北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