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的勝利消息當然第一時間通過電台傳了回來,哪怕是往常非常淡定的劉禪,聽到這個消息後都忍不住再三確認,這才讓人通報朝廷中的諸位臣公,趙鼎等人匆匆入宮,確認此事後就開始張羅善後事宜。
勝利的消息也迅速隨著邸報傳入民間,大捷的消息像一把火,瞬間點燃了整座臨安城,“嶽元帥攻破上京!金主完顏亶出降!”讓百姓們喜出望外,最早隻是歡呼聲,但很快就與嚎哭聲混成一片。
靖康之恥,今日得雪!
宋人積壓了十餘年的屈辱,終於得以宣泄!
當然朝廷中要討論的還有其他問題,比如是不是要移都開封,比如要不要趕快移民實邊以防胡虜卷土重來,比如多年征戰民力疲敝,是否當與民休息。
再比如如何封賞此次的將士們。
以及私下裡有人議論的,嶽飛、韓世忠等人立下此等功勞,會不會跋扈起來,要不要早做準備。
當然最後一種討論被第一時間撲滅,官家這種“大軍交於人手”的做法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官家本人卻一副不在意的樣子,而嶽元帥等人也用實際行動回報了官家的信任,這種君臣相得的情況在曆史上也是不多見的,所以就有人開始編排聖君的民謠了。
劉禪倒是不在乎這些,他在朝堂上宣布,金國雖滅,天下未定,當先辦三件事:其一,為徽宗、欽宗二聖補辦葬禮,為天下因靖康之變及其後遭難的軍民舉辦慰靈儀式,也讓天下人知大宋不忘舊恥;其二,命戶部開倉放糧,賑濟中原、燕雲之地的流民,再從江南調運種子、農具,由司農寺指導百姓來年春耕;其三,命嶽飛率部駐守燕雲,韓世忠率部鎮守大同,吳璘率部鎮守瓜州,與蒙古、西遼重申盟約,同時整修邊牆,操練兵馬,絕不讓外敵再犯大宋疆土。
這話一出,滿朝文武都暗自驚歎,畢竟官家雖然聖明,不過平日也多有懶散之舉,凡事總要趙相公等人拿個章程,但此次居然提前定好,隻要百官執行,連農桑、邊防之事都考慮得如此周全,果真是聖君再世。
卻沒人知道,劉禪剛剛接到網友們給傳的字條,這字條還是朱小靚去三國時間線的時候找諸葛丞相開後門出的主意——畢竟網友們治國的本領還不如劉禪。
等散朝之後,劉禪便在禦書房裡對著地圖沉思——金國雖滅,可北方的土地需要治理,流民需要安置,軍隊的裝備需要更新,朝堂的吏治也需整頓。他這個“假趙構”,定能讓大宋真正強盛起來,如同昔日相父和郎君們幫助他三興大漢一樣。
......
嶽飛就這麼看著又一批士兵出發——儘管金國覆滅,仍有餘黨作亂,時不時還需要去剿滅,另外官家有言,金軍消亡之後,蒙古定然為禍,所以還不可掉以輕心,有何需求既可以跟朝廷說,也可以找網友們幫忙。
然後他想起此前的傳言——有人說河間府身亡的那名身穿黃袍的身份不明的人便是孝慈淵聖皇帝趙桓,還說要追究當時負責攻打河間府的將士的責任,原本嶽飛打算挺身而出把這個責任擔起來,但沒等他表態,朝廷那邊就有了新消息:
官家把提出這個猜測的王次翁訓斥了一頓,又說這定然是金軍此前為了擾亂北伐軍的軍心炮製的假消息,那個穿黃袍的人定然是金軍找來的冒品貨,加上又被炸的血肉模糊無法辨認,這才有人傳播謠言。
證據就是五國城諸多宗室全都死去,隻有聖文仁德顯孝皇帝到了五國城後又生下的趙檀、趙鐵使、趙頑使等人還活著,但是也惴惴不安,宛若驚弓之鳥,問什麼都不知道。
官家這種強硬的姿態一擺出,就沒人敢說話了,自然也沒人來追查當時攻城的嶽家軍將士的責任,張憲、牛皋等人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都感慨官家自從除掉秦檜後越發聖明,看來此前果然是被奸臣蒙蔽才會把元帥下獄。
不過嶽飛心裡有另一個猜測——良臣兄和其他相公都相信這是官家心態變了,但是他見過那日朱小靚憑空出現又表示能帶他出走,再加上表現出的其他本事,便是真在宮中搞出偷梁換柱的操作也難不倒他們。
他看了看正在給嶽雲等人拍照的陳軒,又看了看正跟嶽雲、關鈴解釋趙星尚未回來的張越,見周圍無人,最後叫住朱小靚:
“朱大郎,嶽某有一件事情不明,還請大郎為某解惑。”
原本看熱鬨的朱小靚連忙站直身子:“嶽元帥有何吩咐?”
嶽飛沉默了一下,最終還是深吸一口氣:“當今的官家是非常聖明的,隻是嶽某想知道,昔日那個畏金如虎、苟且偏安、心性狹隘、惜身勝國的官家去哪裡了。”
朱小靚看看周圍,知道嶽飛專門找了個沒人的時候,便嘿嘿一笑:“怎麼,嶽元帥覺得這個官家不好麼?這可是如假包換的明君守門員。”
這個回答讓嶽飛也笑起來,然後他點點頭:“是嶽某孟浪了,此乃天賜大宋的中興之主,當真是百姓之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
六百年後。
帝都小學生王一嵐氣呼呼地從學校回來,因為生氣,他把書包往沙發上一丟,發出不滿的聲音。
然後引得他姐姐王一帆從自己的房間探出頭來:
“傻老弟你又發什麼瘋?”
本來平時聽到“傻老弟”的稱呼王一嵐會立刻跟自己姐姐拚了,不過這次王一嵐沒在乎這個稱呼,而是立即把自己的不滿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