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帶人在小河灣這裡紮了營,優先采掘小河灣處的黑鐵砂,畢竟這裡超出他臨時領地範圍了,哪怕這裡依舊是一片荒地,跑來淘洗鐵砂大概率不會有人和他計較,但終歸不是自己的地盤,先把東西弄走再說。
而沒過幾天,今年的梅雨季也到來了,蒙蒙細雨又開始下個不停,蓋房子挖溝渠很受影響,他乾脆把大部分施工隊都抽調到了這裡,一邊淘洗小河灣多年來自然積累的黑鐵砂,一邊去自家臨時領地內修築“鐵田”。
鐵田修起來很簡單,沒什麼技術含量,隻要把一段河道能修成“台階”狀便可以。等河水攜帶黑鐵砂流經此地時,因水流連續起伏,水速減緩,自然而然就會把黑鐵砂拋下,然後再用人力把淤泥取出,就近淘洗就行了。
當然,用大塊磁石直接吸取鐵砂會更快一些,隻是這一時半會兒也沒處找天然磁石,隻能留待日後再慢慢改良工序,以提高效率。
整整一個梅雨季,他的時間全在這些黑鐵砂上了,天天頂風冒雨,衣服就沒乾過半天,各種雨裡來泥裡去。等太陽公公終於驅散雲霧,又開始按時上班了,他兩邊齊齊下手,弄到了兩萬多斤的黑鐵砂,也就是十噸出頭。
暫時有這些也就夠了,他將這些洗淨的黑鐵砂運回彎津,鋪開在太陽下暴曬,微微猶豫一陣子,感覺冶煉技術很難完全控製在自己手中,無法保證不會泄漏未來科技,準備還是先依照曰本古法來冶煉,也就是使用“踏韝法”來冶煉鋼鐵。
這是原則問題,至少也要先試試行不行。
至於什麼是“踏韝法”……
踏韝是一種大型木質人力鼓風機,高度一般都會超過三米,以人力踩踏做為動力源,可以將大量含氧空氣吹入熔爐,而隻要使用這種大型腳踏式鼓風機來進行的熔煉作業,就可以被稱為“踏韝法”。
原野主意已定,努力回憶了一番nhk紀錄片裡的種種細節,儘量複原,而化學機械專業多少和冶金專業沾點邊,至少他很清楚熔煉過程中會產生哪些化學反應,原始機械裝置更是難不倒他,沒兩天就弄出了一套圖紙。
圖紙有了,他又去準備助燃劑,也就是上好的木炭和石灰石。
前者他已經有炭窯了,那炭窯也是為未來的火藥作坊準備的,本來就能悶製高品質木炭,這時代更不缺好木料,他派人去山上尋找,專挑已經成材的,木質極為緊密的,後世隻敢拿來做工藝品的槲樹、櫟樹砍,連燒了好幾窯上好的木炭,再優中選優,比火藥中要用到的木炭標準還要高。
真的是好木炭,炭塊上幾乎看不到裂紋,要用力敲擊才會碎,碎後也隻會是一片一片的,難見碎渣,而且斷麵都能看到閃閃發亮的金屬光澤,是絕對的好木炭。
而石灰石,那更不成問題了,石灰石到處都是,挖回來好好挑一下就行了。
同時他也精選優質木料,在木匠的幫助下打造出兩架“踏韝”,左一架右一架,然後又在中間空地上打地基,挖了一個三米深的大坑,先將坑底壓實,再鋪上一層細沙碎石,再鋪上一層木炭吸收潮氣,木炭之上再鋪一層厚厚的粘土,最後再用大石塊仔細把坑填好填平整,不平就灌入石灰粉。
這是為了避免大地濕氣滲入爐內,影響熔爐內部的溫度。
等地基打好了,他就帶人把大量粘土堆在上麵,用力捶打,將其捶打成一個四四方方,緊密到不能再緊密的粘土塊,最後再把它的中間掏空成漏鬥狀,以及掏出入風口、掏渣口等通道。
到這一步,熔爐就算建好了,他又指揮人先空燒爐子,把這熔爐徹底燒乾定型。
至此,礦料、熔爐、鼓風機、助燃劑和燃料全都有了,已經可以開始冶煉鐵砂。
原野還是很小心的,又反複檢查了數遍,再思考了數遍工序,覺得應該沒什麼遺漏了,才命人開始往裡填料。
一層木炭,一層鐵砂,一層薄薄的石灰,再一層木炭,再一層鐵砂,再一層薄薄的石灰,直到將熔爐鋪到三分二,然後就將熔爐點火,踏韝也開始工作,每架上麵兩個人喊著號子,起起伏伏像玩蹺蹺板一樣扯動風箱,慢慢將空氣吹進去。
熔爐也沒猶豫,在大半肚子都是高品質木炭的情況下,又不缺氧氣,亮紅色的火焰立刻熊熊燃起,直指天空,但很快慢慢又縮了回去,顏色也開始往暗紅色轉變,同時傳出驚人的熱量。
至少對人體來說是驚人的熱量,原野哪怕已經站得頗遠了,一時還是站不住腳,又往後退了好幾步。
這年頭煉鐵是件稀罕事,都有可能涉及到“家族秘傳技藝”,阿滿他們自然也要跑來看熱鬨,眼見終於把火點起來了,阿滿馬上關心地問道:“要多久才能見到鐵料?”
這可不是煉鐵,這是煉錢,她當然要關心一下,希望早點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