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子朝鮮方向已成逃亡之戰,中路的三十萬楚軍見匈奴騎兵匆忙撤退,項羽卻表現得異常沉穩。
匈奴人的撤退,在他眼中,必定是西路項聲的騎兵起了作用。
儘管明知匈奴人是因項聲的出擊而撤退,他卻沒有立刻下令大軍追擊。
他深知,匈奴騎兵極其擅長野戰,而三十萬楚軍皆為步兵,騎兵全部部署在了西線。
一旦匈奴人殺個回馬槍,在匈奴騎兵的追擊下,一場規模浩大的決戰勢必難以避免。
即便決戰能夠戰勝匈奴人,若想擴大戰果,也定然是無法實現之事。
匈奴騎兵行動迅速,如疾風般來去自如,打贏了難以追擊,打輸了難以逃脫。
因此,他決定等待斥候的情報。
………………
一日後,打探消息的斥候終於歸來。
在斥候的稟報中,項羽喜出望外。
或許是匈奴人過於擔憂王庭的安危,亦或是不了解項聲騎兵的規模,匈奴大軍一路撤回趙地後,僅留下十萬兵力駐守趙、代、燕三地,其餘匈奴大軍則迅速返回了草原。
獲此消息,項羽先是心中一喜,緊接著又流露出憂慮之色。
令人欣喜的是,匈奴為了及時撲滅後院之火,在大部分兵力撤退後,僅在趙、代、燕三地留下了十萬兵力。
令人擔憂的是,如此一來,項聲的五萬騎兵將麵臨全軍覆沒的險境。
當初,戰前製定的計劃是東路、中路誘敵,由西路破局後實施包抄。
然而如今,東路、西路均陷入險境,而中路則成為了破局的關鍵。
儘管明知東、西兩路形勢不妙,項羽也不敢有絲毫耽擱,他急忙命令大軍向邯鄲城方向進軍。
在繼續派遣斥候前去偵察的同時,三十萬楚軍沿著之前撤退的道路,再一次奔赴趙地邯鄲。
……………
曆經艱苦跋涉,三十萬楚軍再度兵臨城下,邯鄲守軍霎時陷入絕望。
上次駐守,尚有五萬兵力,然現今,因匈奴境內遭襲,其兵力亦被抽調一萬有餘。
三萬餘匈奴人麵對三十萬楚軍的進擊,在這一比十的懸殊對決中,他們未作抵抗,徑直棄城而逃。
順利奪取邯鄲後,項羽令大軍原地駐防,並未派遣大軍進攻代縣和薊城。
因匈奴守軍不戰而退,項羽心生疑竇。
若此時分兵進擊另兩地,一旦匈奴主力驟然折返,必將麵臨匈奴人集中優勢兵力逐個擊破之險。
至於代縣和薊城,項羽並不急於攻取。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