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星在太陽係中移動,距離時刻改變,蜃景一直存在。
這說明,距離不是成像的限製。
唯有光源。
理論來講,收集夠多星光,是可以投影出蜃景的。
十五顆衛星展開,列陣完畢,過去將近三個小時。
它們主要采集數光年外的‘天象a’的光芒。
天象a,意思就是天象事件後,藍星遇到的,距離最近的一顆恒星。
老年恒星。
目前的運動軌跡判斷,三年後藍星與該顆恒星距離達到最近,縮短至24光年。
當第一縷微弱恒星光芒,通過衛星群折射,彙聚到一麵六角玻璃上時。
位於高原上的數據中心立刻展開分析。
“有數據!”
數據中心工作人員發出驚呼,屏幕上原本小範圍波動的曲線陡然拔高,峰值超過05!
藍星還在太陽係,采集到的數據平均峰值在17左右。
05的峰值還不足原先平均值的三分之一。
但這證明理論正確,行得通,隻要收集的星光足夠多,就能重新還原蜃景畫麵。
陸續的,十五顆衛星全部進入穩定軌道,更多的星光折射到六角玻璃。
數據峰值也達到08。
工作人員開啟智能處理,龐大數據中心與超算在最強ai智輔調用下,模糊畫麵終於出現在屏幕上。
畫麵情緒度遠不足1k,一顆顆像素點粗糙,仿佛清朝老片。
但這已經是ai極限,繼續優化會導致畫麵嚴重失真。
“看到了,這是林宇吧!”
“我看到大蜘蛛了!”
“那是失鄉號……他們居然找到了陸地!”
工程師的歡呼響徹數據中心。
同時數據信號轉接到服務中心,又是一陣歡呼。
技術部和專家組對蜃景畫麵展開分析。
首先確定林宇不在大海中,尋找到新的陸地。
有河流、山峰和森林,而且多出一個人?
“那真的是個人嗎?好像死了……”
“不會是林宇製作的假人玩伴吧……”
一眾專家、技術員興奮之餘,抓耳撓腮,聯想猜測。
要是自己在外流浪幾十年,搞個假人出來也有可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