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注意到李前的疑惑目光,和善笑笑,輕輕頷首,示意稍安勿躁。
“另外一顆氣態行星,密度和海王星差不多,由於遠離恒星,溫度較低,但我們還是發現其控製著大量衛星,十多條行星環。
那可能是其他行星被粉碎的殘骸,肯定具備大量礦物,是星際文明發展的沃土……”
工程師又描述一陣,忽然扯回正題,講起外星人相關發現。
簡而言之,航天局研究團隊通過探測器收集的數據,發現天象a的第一顆行星,具備強大的磁場,比藍星還要強盛一點。
並且檢測到一些頗為奇特的電磁波,懷疑存在智慧文明。
“首先,自然的無技術類智慧文明星球,比如古時候的藍星,電場以低頻主導,舒曼共振、極光產生的輻射等,覆蓋頻段比較寬,缺乏調製規律。
較長周期變化,如自轉、公轉帶來變化。
現在藍星的特征是:自然靜默狀態下,出現多種異常的窄帶高頻信號。
具備調製規律,信號中蘊含數學結構。
多個頻道的協同變化,體現出技術的標準和多樣性。
這些是科技文明的電磁領域象征。
而天象a這顆行星的磁場中,存在周期性的,特定窄帶的高頻信號。”
hz,這是典型的經過調製的信號。
人類的廣播信號就在這個區間,且相差極小。
“你的意思是,天象a存在的智慧文明,已經有了廣播?”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一位技術領導舉手發問。
“這種信號衰減的比較慢,5、6光年內都還高於宇宙背景輻射,可見該顆星球上具備大量的發射源,且活動規律與星球的自轉保持一致。”
工程師說道。
“晝夜差彆……”
台下另外一位科學家低低自語,翻看手中平板,閱讀航天局提供的資料,最後又搖頭,蒼眉緊皺。
李前也在翻看資料,他現在的學識水平不低。
他琢磨過味兒來,航天局邀請自己來,而上麵那位工程師扯半小時淡,是想要獲得專項辦公室更多投資。
不過外星人的顧慮也確實存在,而且可能性比較大。
窄頻道的高頻信號,除非星體內部活動無比劇烈,如恒星係誕生之初的藍星。
然而那是一顆固態行星,觀測的星球表麵溫度較低,特征不符合。
更何況周期性的變化,還和晝夜交替相關。
藍星上周期性改變,就比如電視信號,晚上看電視的人多,信號自然增強。
深夜和白天看電視的人少,自然相對較弱。
總而言之,這是自然界很難產生的現象。
但令人糾結的地方是——該星球隻有這一種高頻信號。
也就是類廣播的頻段。
從科技發展的角度而言,既然掌握廣播技術,搞出了星際文明般的規模,怎麼也要涉獵其他的信號。
而不同頻段的信號,效果不一樣。
如衛星、ifi,4g5g信號等,不同波長,傳輸精度、效率、距離、穿透性,各有優劣。
一個能搞出這種動靜的智慧文明,科技程度至少相當於藍星進入信息時代。
不止有廣播。
總不能現成的蘋果不吃,跑去啃樹皮吧?
喜歡藍星傾覆:我不玩遊戲全球恐慌請大家收藏:()藍星傾覆:我不玩遊戲全球恐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