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有關文明供養係統的會議。
討論的主題是在當前社會環境中,逐步展開工作的細節。
這涉及到非常多的事情。
首先一點是,現在的人類離開太陽係不久,大部分人還是那一代經受過苦難,或在苦難中成長起來。
艱難困苦中,家庭的凝聚力非常強,更重視後代的延續。
如果現在推廣全麵的文明供養係統,勢必遭到巨大阻力。
但是這一代人正在老去,他們隻是阻止,卻不能繼續生育。
而政府是不能向任何一方妥協的,這件事必須做。
如果因為某些原因出現瑕疵,比如捐出精子、卵子後,某些人還能查到去向,又或者手眼通天,可以在人群中找到自己的後代,這就是巨大的不公平。
設想中,未來的社會形態,已經沒有了依托血脈為紐帶的勢力團體。
人人生來平等,接受的醫療、教育和關懷是一模一樣的。
甚至會取消統一的考試,開展更多樣化的職業技能培養,精準的施教。
“我們其實隻需要起個頭,做好框架結構,未來的人會主動推進文明供養係統。”
一位社會學科專家說道,給出自己的理由。
其理論體係是根據和平時代越發達國家生育率反而較低的現象,得出的一些推論。
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掌握的知識越豐富,越能覺醒自由意誌。
這種意誌大概率催生出不願意生育的結果。
生一個孩子,從十月懷胎,到往後的十幾年,幾十年,都必須圍繞旋轉,嚴重消耗自身的精力和時間。
如果再加上較為‘惡劣’的生存環境,比如較大貧富差距,各種資源的不公平等,法律法規跟不上時代,性彆對立等,這些‘覺醒者’就會意識到,即使自己拚儘全力,也不可能得到理想的生活狀態、社會地位,改變命運和階層。
未來自己的孩子,大概率會繼承相同命運,依然貧窮,依然麵對各種不公,為人牛馬,如果再‘覺醒’,那就太痛苦了。
不少人選擇‘防患於未然’,於是不生孩子。
當前的人類社會肯定不會開曆史倒車,去刺激個人生孩子的意願。
但根據該社會學家理論,加大力度發展教育,社會福利,提供從出生到成年所能接觸到的一切資源。
住房、醫療、娛樂、教育,乃至是生活消費等公共待遇。
一代人後,人們就會逐漸適應沒有太多壓力的生活方式,更崇尚追求自我,實現自我的價值。
生孩子,這種動輒耽誤自己大半生的事情,對他們來說就太麻煩,肯定不願意了。
這時候,政府已經建立起完整成熟的文明供養係統!
為了文明的未來,巨大的責任與義務,卻隻需要去醫院捐出自己的遺傳物質,之後的事情都不用費心。
一鍵托管這種好事情,就是唯一也最好的選擇。
此外,在這一係列改變中,家庭可能會消失,傳統的夫妻製度也會消亡。
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將在未來幾十年內逐步建立起來。
人是群居動物,需要社會屬性定位自己。
未來的社會可能是‘孤獨’社會。
為了每個人的心靈健康,可以開發個人智能終端。
如伴侶機器人,提供生理上的服務。
再加上獨屬於個人智能ai,虛擬的精神伴侶也能夠降低異性相戀的可能性……
社會學家凱凱而談,說了很多自己的想法。
李前身在會議室中,看著這些人嘗試解決生育率低的問題,反而正在向著大幅度降低生育率這個目標而努力……
有點魔幻。
但是道理就是那麼個道理。
會議的後半程,一位來自袋鼠州的科學家站出,提出新議案。
這位科學家是袋鼠州本地人,和西方世界遷徙過去的白人混血,他在‘文明供養係統’的基礎上,提出‘人類進階’計劃。
年輕而激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