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無數人歡呼,見證這一曆史性時刻。
人類的第一艘殖民飛船即將起航!
設計之初,眼前這艘傳薪號隻是原型機,技術驗證號,理論上不能夠進行恒星級遠航,距離太遙遠了,時間也太漫長,動輒數千年計。
準備留給月球使用。
但彼一時此一時。
彼時,人類技術不算成熟,距離太陽係最近的恒星係也在四光年開外。
而今二十多年過去,很多技術都成熟了,再加上共享者文明的技術資源包,人類各領域科技皆向前邁進。
原本用來驗證技術的原型機,雖然規模小了點,卻基本滿足恒星級遠航的條件。
現實情況是,傳薪號不必恒星級遠航,目標就在不到三光年外。
涉及的主要困難也不是如何度過數千年航行時光,而是如何減速。
這一點,正常的科技文明估計是個難題,但在藍星,經過重重討論,試驗,卻不算困難。
此外,最重要的一點,人類對天象a星係比較了解,發射大量探測器,有助於引導傳薪號入軌。
正常的恒星級遠航,就比如太陽係四光年外的恒星係,人類了解的非常模糊,且也沒有眾多的探測器引導。
清泉航天基地,候機廳,裡三層外三層的記者烏泱泱,麥克風與鏡頭,將三位身著輕便宇航服的人影圍在中間。
燈光哢哢閃爍,現場迅速安靜,所有人都望向三人,等待他們發言。
鏡頭網絡之後,更有數十億人看著。
三名宇航員相互整理著裝,而後其中一位邁步向前,站在了所有鏡頭之下,麵對一圈的麥克風,招呼道:
“各位同胞,大家好!”
他露出微笑:
“我是領航員宋興瑞,此刻正在清泉航天基地候機廳,這裡有許許多多關心我們的工作人員,我見到傳薪號總工程師,他為我們送行,還有很多的記者,很多的人關注著我們。
這一幕,我很熟悉,無數次在電視上看到。
於是我想起母親說過的一句話:種子,總要離開了母親懷抱,才能生根發芽。
藍星,是太陽係的種子。
人類也是藍星的種子。
而我們,傳薪號是人類文明的種子,我們即將遠航,去往七百年後,去往三光年外的天象星係,那裡是適合種子發芽的新家園。
這一刻,我非常高興。
因為我的父母,此刻正在太陽係的月球上,那裡也有一片土壤,我相信種子也生根發芽了,茁壯成長。
我們也不甘落後。”
宋海勝捏了捏鼻梁眼角,有種照著念稿子的感覺,笑容卻燦爛:
“我的父親也說過,放風箏經常斷線,斷了線的風箏就會失去控製,大多墜地,但也有很多繼續向遠方。
我沒放過風箏,但我想此刻的人類就是在放風箏,放必然斷線的風箏。
傳薪號離開後,前方是黑暗的,卻也是光明的,我們將一直籠罩在恒星的光芒中。
七個世紀的黑暗漂流,我相信,我們攜帶的秦嶺鬆子,長江水稻,肯定能在新的土壤生根發芽。
新的人類文明將在那裡重生!
我更相信,這不是最後的訣彆,人類必將成為高等文明,屹立宇宙星海之巔,未來我們的後代,將在頂峰相見!”
宋興瑞身後,剃了光頭,但帶了假發的林夏,埃文·克勞斯一起上前,站在了宋興瑞兩側,一起向鏡頭敬禮。
啪啪啪……
掌聲與熱淚濕潤了候機廳的空氣。
“全體組員就位,出發!”
鴻鵠號運載飛船艙門關閉,點火發射,奔向太空。
三名領航員接下來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會向全世界直播。
但他們很忙,直至躺進休眠倉,再沒時間向‘觀眾’打招呼了。
這一去,就是七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