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李前選擇第三種方案,自衛反擊。
第一種方案不確定性太高,極大概率結果是,引起共享者文明高度警惕,登陸繼續。
第二種戰略方案,在李前看來是以卵擊石。
一個在宇宙中流浪了不知多少年的文明艦隊,戰鬥力不可小覷。
人類製造的鯤鵬號飛船再怎麼多,速度再怎麼快,可能都碰不到對方。
最關鍵的是,這些飛船全都一去不返。
和風箏號不同,能夠攜帶大量燃料以供減速返航。
艦隊出征,勢必攜帶更多的是彈藥,且飛船中作戰人員遠不止一人。
物資的消耗,超高的速度,他們沒有絲毫返航的可能性。
第三種方案極大地發揮了藍星人類的各方麵優勢。
至於對星球地表的破壞,人員傷亡等,隻能說這世界沒有儘善儘美的事情,李前會儘力。
最後,相較於昔日動亂年代,如今的人口雖然增多,但再加上擴建的衛星城市等,堡壘也能住得下。
這些堡壘設計之初就考慮到遭遇外星人進攻情況,能夠抵禦蘑菇蛋衝擊,以及高溫高壓輻射等。
戰略方麵敲定。
後續幾天的軍事會議,則是確定各個時段的戰術。
李前就不親自出席了。
現在他守在北極冰蓋之上,精神覆蓋頭頂大片天空,以及宇宙空間。
按照人類的推測,共享者文明的第一波進攻即將展開。
以藍星的速度,十一年過去,已經航行了2.7光年左右。
距離3.3光年,隻剩下不到0.6光年。
這點距離,人類都已經觀測到那艘廣播飛船,自然也應該可以看到共享者聯盟的艦隊。
然而那裡什麼都沒有。
因此,人類語氣柔和的‘質問’信息,已經發送出去。
事實上,正常情況,一個正常的流浪文明,根據這些年對方信息回複的頻率,應該也有機會發現問題。
那艘廣播飛船中沒有活人,智能係統顯然不能應對人類的全部問題,需要艦隊方麵遙控。
至於現在才‘質問’,則是示敵以弱。
既然選擇第三種方案,就需要對方儘可能的輕視自己。
最好將旗艦開進藍星的攻擊範圍之內。
言歸正傳,假如藍星是共享者文明,在已知對方發現自己的不軌意圖,但登陸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進行,會怎樣?
答案顯而易見,率先發起攻擊!
因此,共享者文明極可能在航線上埋藏大量陷阱,不斷騷擾藍星,乃至是轟炸,摧毀人類的戰爭潛力,牽扯人類精力,讓這個流浪文明沒有時間準備應對即將到來的登陸作戰。
那麼……就是現在?
暖和的房間中,李前忽地睜眼,從床上爬了起來。
擴散到外太空的精神感知,捕捉到一些模糊痕跡。
它們是死物,正在由靜至動,不斷加速。
李前全力將感知蔓延出去,於相對廣袤的空間中,監控到超過500個正在移動的物體。
“要來了。”
李前嘴唇翕動,聲音響在行星防禦作戰指揮所中。
眾將領、參謀聞言,齊刷刷動作起來。
位於地麵,或太空不同軌道上的探測器、雷達等功率全開,開始檢索更為廣闊範圍的空間。
根據李前的指引,陸續鎖定一百多個正在加速的物體。
它們全部位於藍星軌道前方,其加速方向,自然是向著藍星而來。
當然它們的速度並不快,主要是調整姿態,以對準目標,然後等待藍星自己撞上去。
“它們幾乎沒有速度,我們有一周反應時間。”
高軌道平台計算出速度相關參數,懷疑那些是炸彈,用於調整姿態的並非粒子引擎,而是某種化合作用,釋放的熱量極少,隱蔽能力極強。
如果沒有李前提前預警,可能等到對方進入藍星引力圈,開始俯衝人類才會注意到,進行攔截。
“這個感知距離和精度……”
行星防禦作戰指揮中心,等到確定了李前的信息,一眾熬夜的參謀、指揮官不由得倒吸涼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