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眾出生於公元503年,吳興武康人。他出身梁朝名門,祖父是沈約,在梁任特進,沈約在當時文學成就斐然,對後世影響深遠。父親是沈旋,在梁朝任給事黃門侍郎。
沈眾自幼好學,展現出了對知識的強烈渴望和卓越的學習能力。在良好的家庭環境熏陶下,他培養了深厚的文學素養,言語文章很有詞采。這種文學才華在他的人生曆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他贏得了諸多機遇和讚譽。
憑借著自身的才學,沈眾在梁朝以出任梁鎮衛南平王法曹參軍、太子舍人起家。這兩個職位不僅體現了他在仕途上的良好開端,也為他進一步展現自己的才能提供了平台。在這個階段,他開始在政治和文學的舞台上嶄露頭角,為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仕途之路
(一)梁朝為官
沈眾在梁朝的仕途可謂豐富多彩。除了起初擔任梁鎮衛南平王法曹參軍和太子舍人外,他還展現出了卓越的文學才華。當梁武帝製作《千字詩》時,沈眾為其作注解,充分體現了他對文學的深刻理解和精湛的解讀能力。據記載,他的注解得到了梁武帝的高度讚賞,這也為他在朝廷中贏得了聲譽。隨後,他和陳郡人謝景同時被召見於文德殿,梁武帝命令他作《竹賦》。沈眾不負眾望,所作《竹賦》文采斐然,梁武帝對其欣賞有加,這進一步鞏固了他在文學領域的地位。之後,沈眾又被委派前往西魏通問修好,展現了他在外交方麵的才能。回國後,他升任驃騎廬陵王諮議參軍,繼續在仕途上穩步前行。
(二)侯景之亂
侯景叛亂時期,沈眾展現出了強烈的家國情懷和勇敢擔當。他得知叛亂消息後,立即進言梁武帝,聲稱家族世代所統率的講求節義的軍隊都在吳興,請求回去招募士兵用來討伐叛賊。梁武帝同意了他的請求。沈眾迅速回到故鄉吳興郡,成功召募了丁壯五千餘眾。他們增援建康,駐軍小航,對著叛賊的東府布置陣勢。軍容十分整齊,讓侯景非常害怕。梁武帝在城內遠遠地任命沈眾為太子右衛率。然而,不幸的是,建康最終失陷,沈眾無奈向侯景投降。
(三)梁元帝時期
侯景之亂被平定後,沈眾往西逆流而上去了荊州江陵。梁元帝任用他為太子中庶子、本州大中正。在這個職位上,沈眾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為穩定局勢做出了貢獻。不久,他又升任司徒左長史,繼續為朝廷效力。
(四)陳朝為官
陳高祖陳霸先登位後,沈眾升任中書令。他本為陳武帝所敬重,所受賞賜超過他人。然而,沈眾性格吝嗇,家內所治產業錢財布帛以億計數,卻從不分送親友。他自我奉養也很儉薄,每當舉行朝會時,有好衣服不穿,穿著破衣爛衫,有僮仆不用,親自手提冠履。在監造太極殿時,他依然衣衫襤褸,帶係麻繩,帶著乾魚、野菜作為食物,朝士對他很看不慣。沈眾性格急躁,忿恨詆毀公卿,誹謗朝廷。高祖非常惱怒,因為沈眾一直有名望受人景仰,高祖不願意公開殺他。後來因為沈眾休假回到武康,高祖於是命令沈眾在吳中自殺了,時年五十六歲。
三、人物特點
(一)文才出眾
沈眾的文才在當時可謂聲名遠揚。梁武帝的《千字詩》本就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和藝術魅力,而沈眾能夠為其作注解,足見其對文學的深刻理解和紮實的學術功底。在注解過程中,他必定對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精準的語言闡釋了詩句的含義,為後人理解這首詩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而他所作的《竹賦》更是展現了其高超的文學創作能力。竹子在中國文化中具有堅韌、高潔、正直等象征意義,沈眾以竹為主題進行創作,必定是經過了精心的構思和打磨。從素材中可知,《竹賦》完成後,奏呈給梁武帝,梁武帝對其讚譽有加,稱“卿文體翩翩,可謂無忝爾祖”。這一評價不僅是對沈眾文學才華的高度肯定,也表明他的作品在風格和質量上都無愧於其祖父沈約的文學成就。沈眾的文學才能不僅為他在仕途上贏得了聲譽和機會,也為他在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二)性格吝嗇
沈眾的性格吝嗇在當時是出了名的。他家中的財產數以億計,然而卻一點也舍不得分給他人。這種吝嗇的表現不僅僅體現在財物的分配上,還體現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在朝會時,他經常穿著破舊的衣服,有時還親自提著帽子和鞋子。這種行為在當時的官場中顯得格外另類,也引起了朝士們的不滿和譏笑。
沈眾的吝嗇性格對他的人際關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朝廷中,他因為吝嗇而被同僚們所詬病,逐漸被邊緣化。他的行為也讓人們對他的品德產生了質疑,降低了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然而,沈眾似乎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依然堅持自己的吝嗇作風,這也為他後來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