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孤跋與其女獨孤嘉柔被俘,而恰在此時,天子楊越駕鶴西去,朝堂之上,以王鵬舉為首的大臣們陷入了兩難境地,對於這位曾經的皇後及國丈,他們實難輕易定罪。
當前局勢,首要之務一分為二:一方麵,需緊鑼密鼓地籌備天子的喪葬事宜,以彰顯皇家之尊與哀思;另一方麵,則須儘快擇立新皇,以穩固國本。
獨孤嘉柔被俘之後,她那所謂身懷龍裔的謊言瞬間土崩瓦解。失去了“龍種”這一複雜因素的糾葛,新皇的選拔便顯得清晰許多。在眾多候選人中,唯剩先皇的親弟,廣陵王楊旭,其身份尊貴,血統純正,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新皇的不二之選。
於朝堂之上,中書省諸臣凝神聚思,精心擬就一道旨意,字裡行間儘顯莊重與威嚴,乃是關於先皇聖明,將大統傳予廣陵王之重大決策。對於先皇楊越的不幸遇難以春秋筆法帶過,史館要如何書寫,那是後話了。
旨意既定,隨即送至門下省,那裡,高官顯貴齊聚一堂,審慎審閱,無一不細。確認無誤後,諸公鄭重其事,以朱紅大印,莊重簽發,一時間,紅印加蓋,金光閃閃,宣告著這一曆史性時刻的到來。
此番過程,如行雲流水,迅速而高效,不僅體現了大周朝堂之上群臣的默契與協作,更刷新了政壇處理國家大事之最新速度,令人歎為觀止。旨意一出,朝野上下,無不震動,廣陵王繼位之事,就此塵埃落定。
尚書令王鵬舉頒布詔令,特遣尚書左仆射李明陽、侍中崔名石及兵部尚書薛亮三位重臣,啟程前往風光旖旎的揚州,以無上的敬意與隆重的禮儀,恭請廣陵王楊旭殿下進京,登基大寶,繼統天下。
此番人選,王鵬舉深思熟慮,寓含深意。李明陽,身為先皇西宮娘娘之兄,其身份尊貴,不僅承載著皇族的血脈與榮耀,更象征著皇親國戚對新皇的衷心擁護與期待,其出行,無疑是連接新舊皇室情感的橋梁。
侍中崔名石,出身名門望族,世代簪纓,他的參與,代表了朝中世家大族的認可與支持,彰顯了新皇登基的廣泛基礎與深厚根基,預示著朝政的穩定與和諧。
而兵部尚書薛亮,作為軍方之首,手握兵權,他的加入,不僅是對新皇軍事力量的保障,更是向天下昭示,軍方願誓死效忠新君,維護國家安寧,確保政權交接的平穩過渡。
王鵬舉此舉,無疑是對廣陵王楊旭的極高尊崇,不僅體現了對新皇的信賴,更是巧妙地平衡了朝中各方勢力,為新皇登基鋪設了一條既莊嚴又不失和諧的道路,真可謂是用心良苦,麵麵俱到。
以王鵬舉為首的一群朝廷重臣,在處理這件重大事務時展現出了驚人的效率與敏捷,他們的行動猶如疾風驟雨,每一環都緊密相扣,不容絲毫遲緩。
他們深知,時間就是關鍵,必須搶在所有親王得知風聲之前,迅速完成廣陵王楊旭的登基大典,以免事態拖延,徒增變故,夜長則夢多,時機一旦錯失,後果不堪設想。
因此,他們各司其職,默契配合,以雷霆萬鈞之勢推進著每一項準備工作,力求萬無一失,確保廣陵王能夠順利即位,穩固朝綱
而李明陽一行人,則是披星戴月,日夜兼程地趕路,當他們風塵仆仆抵達揚州之時,廣陵王楊旭尚且對京城中那場血腥之夜所發生的一切渾然不知。
當楊旭聞聽楊越竟遭大火吞噬,噩耗如晴天霹靂,瞬間擊中了他的心房。悲痛之情如潮水般洶湧而來,讓他幾乎無法承受,淚水在眼眶中打轉,心中滿是無儘的哀傷與惋惜。
“廣陵王殿下,此刻絕非沉浸在哀傷之時。元凶尚未伏法,朝堂之上亦是人心惶惶,亟待您去安撫穩定,大周江山更需您來穩固如磐。望您能即刻啟程,奔赴京城,登基大統,以維係我大周萬裡河山之安寧。”
李明陽與廣陵王在揚州之時,交往甚密,深知這位王爺性情中人,重情重義,平日裡便是一副閒雲野鶴之姿。倘若無人提醒,隻怕他會在這揚州之地,沉湎於悲痛之中,數日難以自拔。
在廣陵王府中,最為歡欣雀躍之人,非楊宏泰莫屬了。早先,他極力拉攏李雲逸,此舉背後,實則是對皇位繼承的深謀遠慮。鑒於天子膝下無子,他心中暗自盤算,一旦天子楊越離世,那至高無上的寶座便會在皇族子弟中選取繼承人。因此,他一直在暗地裡積蓄力量,培養自己的心腹,為那未知的一日做著準備。
而今,正是天命所歸,有如天降餡餅般的奇跡發生——兄終弟繼,他的父親要榮登皇位,成為萬眾矚目的大寶之主。而作為家中獨子,楊宏泰自然而然地便會被推上太子的寶座,繼承那夢寐以求的權柄與榮耀。這樣的轉折,對他來說,無疑是夢寐以求的最佳劇本。
在李明陽的一再敦促之下,廣陵王楊旭終是應允,便攜同子女,於當日便隨李明陽一行人踏上了歸途。
李明陽在揚州的逗留可謂爭分奪秒,甫一與廣陵王會麵,便急不可耐地催促啟程返京,連回家小憩片刻的工夫都未暇抽出。他隻是匆匆吩咐手下,傳信給李雲逸,要他妥善安排,隨後護送老夫人,與廣陵王的家眷一同返回京城,一切安排儘顯周密而緊迫。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