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遷都,難啊!
禦書房。
朱棣聽到楊軒的話,下意識便抬頭看向他,滄桑的眸子之中,仿佛有著光。
緊接著他又聽到:“遷都是勢在必行的。”
“金陵雖好,但卻遠離危險,容易居安忘危。”
“而且金陵繁華,極為容易使人墮落。”
“最重要的是,遠離邊境,有緊急軍情的話,無法在最短的時間內傳到京師。”
“等京師反應過來,敵軍已經破關。”
“還有就是後世之君以及臣子對北方的重視不夠,容易成為下一個南宋。”
“你說的不錯,我怕的就是這個啊!”
朱棣點了點頭,非常認同楊軒的話。
但,楊軒所說的隻是一部的原因。
大明如今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皆在南方,整體上呈現的是南重北輕的局麵。
而且由於曆史遺留問題,南方人是瞧不起北方人的。
這一點在官場上尤為明顯。
很多南方士子覺得若不是朝廷改革了科舉政策,他們南方的科舉,也不至於競爭如此激烈。
朝堂上,也不至於讓北方出身的官員占據半壁江山。
朱棣心中很清楚這些。
洪武一朝,老朱就竭力在促進南北融合。
有效果,但這並不能消除南北分裂了幾百年而造成的隔閡。
到了朱棣手裡,他也促進南北融合。
但是進度嘛,並不能讓他滿意。
現在已經是永樂十八年了,他也已年過花甲。
還能活多久,這他也不知道。
不過想來,時間也不會太長。
畢竟這個時代的人,壽命普遍不長。
而曆朝曆代皇帝的平均年齡也不高。
所以在人生最後的時間裡,他想儘可能的把這件事做好。
最起碼,也要立下一個規矩。
太子朱高熾他太了解了。
他會是一個明君,但是太仁慈了,手段也不夠狠。
這件事在他手裡根本做不成。
後世之君就更不行了。
曆史早就已經證明過,越往後,皇帝手中的權柄就越弱。
所以,這件事,也隻有在他手裡才可以做到。
而遷都,就是朱棣的辦法。
遷都,將大明的政治中心遷往北方,以此,來帶動北方的經濟發展,充實北方的文化底蘊。
同時,遷都也能遷過去大量的人口。
要知道,在北方分裂出去的數百年時間裡,由於戰亂等各種因素,人口下降的厲害。
蒙元統治期間,百姓也是過得水深火熱。
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
大明建立數十年,雖然也推行了一係列的休養生息政策。
但是糧食產量上不去,人口也就沒有辦法快速增長。
再加上草原各部時不時讓南下打草穀,進行劫掠。
這就進一步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縱觀洪武一朝,大明與北元的戰爭就沒有停下過。
到了永樂一朝,大規模的戰爭打了三次,小規模的戰爭起碼有數十次。
幾十年下來,北元分崩離析,愈發孱弱。
已經對大明構不成多麼嚴重的威脅了。
此時遷都,不僅能夠鞏固之前的成果,還能加強朝廷對邊關重鎮的控製。
不至於出現擁兵自重的情況。
總之,遷都很有必要。
不管有多少人反對,朱棣都不會改變主意。
…
對於楊軒的理解和支持,朱棣很欣慰。
因為太子反對的憤怒,也消的差不多了。
“遷都,涉及到方方麵麵,朝廷上下全都得動起來。”
“但現在,大部分人都反對遷都。”
“難啊!”
朱棣歎了口氣。
遷都,不是說遷就能遷的,這不是搬家,把家具打包好帶走就行了。
朱棣,還有他的後宮妃子,太監宮女,太子一大家子。
以及王公大臣,士兵百姓。
這是一個龐大的人數。
這些人到了順天之後,還要給他們安排住的地方。
而且能被朱棣遷往順天的,也都不是一般人。
要安置好他們,就得花費大量資金。
今年皇後薨逝,治喪就花費了不少錢。
以國庫現在的存銀,也支撐不了遷都。
當然,就算現在定下章程,等到正式遷都,也到永樂十九年了。
到時候,稅收上來,遷都的錢也就有了。
錢的問題,都好解決。
但最大的就是糧食問題。
眾所周知,順天附近不是產糧區。
而一旦遷都,順天勢必會湧入大量的人口。
這麼多的人口,每天所消耗的糧食將是巨大的。
光是京師三大營,就是一個巨大的負擔。
要知道,三大營的士兵可都是脫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