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這南市我是去慣了的,一眼就能看到您是新來的,特意過來了看看,攤子上的菜新鮮,這做不了假。
下次來,不拘是一旬、兩旬,記得帶上雞子和兔肉,帶新鮮兔肉就行,送去廚房,會有廚子處理。”
就是說,管事的就是看上了劉婆婆的雞子和兔肉,其他東西,都是附帶的。
“我曉得的。”
“你曉得就行,早些送東西進來,晚點時候,會有客人上門,不好影響主母待客。
老人家能被主母看上,以後安心養雞養兔就好,滿縣城都知道,我們就最和善不過了。”
劉婆婆的雞子大個,看著就好,還有那兔肉,乾淨又油亮,兔皮也沒有臟汙。
管事就是看中了這兩樣,其餘的,青菜每天有人送上門來,柿子、小棗的這樣的東西,都是進家裡下人的嘴。
家裡幾位主子可不會吃這樣的東西,他們吃的水果零嘴,都是從外邊運進來的,或者是自家種的。
劉婆婆懂了,怪不得孺人隻看了雞子和兔肉,原來是這家隻要這兩種。
這樣也好,省得煩惱,其餘東西,留著慢慢食用。
管事說什麼,劉婆婆都應著,老實巴交的背著背簍從縣丞大人家離開。
“怎麼樣?”
“我試過了,托著一盤銀兩給她拿文錢,不小心多拿三枚,都退回來了,看著是個老實的,帶她去庫房,沒有亂看,手腳也乾淨。”
“行,那就好,從老人家那收的雞子和兔肉,交給廚房,其餘的,你分下去,等會回稟我。
我家大人剛來縣裡,可不能惡了名聲,你這次做的很好,像是這樣的,多這幾個,不差這些銀錢。”
縣丞剛上任,等後邊縣令升上去,就要頂了縣令的缺,那可是七品官。
在縣裡做上幾年,有了功績,再讓家裡使使勁,很快就能調回去。
孺人不介意用一些銀兩來收買人心,讓縣裡的百姓知道,新來的縣丞是個真青天。
孺人來時就帶了大把的銀兩,以後每年還有銀兩送來,不過在這邊待個幾年,到時候又要賣出去,在縣置辦產業才是麻煩。
劉婆婆在茶水鋪叫了一文錢的茶,喝了之後坐上歇一會,就知道縣裡新來了一個縣丞。
又有人說,他是大地方來的,是新縣令,在等縣令走,說不定,沒過幾年,也要離開。
彆小看底頭百姓的敏銳,老縣令和新縣丞之間的官司,他們知道的很清楚,現在就盼著在新縣令手下的日子能好過些。
聽了這些,劉婆婆也知道自己今天的遭遇是怎麼回事,縣丞家孺人沒把自己放在心上,也不在意這一文錢兩文錢的區彆。
縣令是五年一任的,現在的縣令,據說明年開春就要去新地方上任。
也就是說,自己這送雞子、活兔的買賣,最少能做五年,正好在這五年攢點錢,翻新家裡漏風漏雨的房子。
歇上一會,劉婆婆把茶碗和小幾還回去,就去了北市那邊,自己手裡的文錢,在南市,砸下去都聽不到聲響。
從縣丞大人家領的料子是老麻布的,布料結實又耐臟,正好可以做冬日棉衣的外罩。
劉婆婆找了一家布莊,扯了不少布料,做床單被套的,還有細軟貼身衣物的,又買了一堆針頭線腦的。
臨了,離開布莊前,劉婆婆還用二十文買走了布莊所有的碎布頭子。
都是不到小孩巴掌大,二十文就能帶走滿滿一大包,拎著都沉手。
能拿出去賣的碎步布莊早就賣了,這些是實在用不上的,堆在一個角落,正好被劉婆婆注意到。
買完布,今天賺的文錢都貼進去了,劉婆婆還拿出不少原主攢的,夠上今天的花銷。
又在整個北市都轉了一圈,買了些賣剩下的肉和骨頭,很少吃的豆腐,還有一些新出現的種子。
最後,整個背簍都頂起來了,劉婆婆才往外走,碰上同鄉的人,大家一起慢慢走回鄉下。
“婆婆這買的都是布料,今天布莊布價怎麼樣,我隻敢路過,沒進去看。”
劉婆婆最近在做什麼,大家聽到了風聲,這次來就是買些布料回家做被子衣服,隻有人好奇價格。
劉婆婆把自己聽到的價格都報出去了,其他人在細細的盤算這次的價格和自己上次聽到的。
“這布價越來越貴的,等到了冬日,不得趕上豬肉的價格,不行,我下次來也要帶上文錢,買上一匹回家。”
“這才一旬,每尺布料就漲了一文,下次來,還得漲價,我家今年還要娶媳婦呢,得讓他爹多進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劉婆婆,你這布料看著糙,穿在外邊也大手,記得用水多漿洗幾遍,穿著舒服。”
劉婆婆都一一應下了,又聽著大家說彆的東西的價格。
“三家賣肉攤,隻有街尾那家的最貴,也最好,每次不到中午,一頭豬就能賣上一半。
想要便宜些,就下午去買剩下的,能省下幾文錢呢,不過,到了下午,還不如去另外兩家買。”
“是這個理,下午那屠戶都急著收攤回去,豬肉賣的便宜,你們如果等一等,等到收攤前,買一斤肉還能找一根骨頭。”
“還有呢,讓屠戶割肉的時候,一定要看仔細了,他們拿刀一劃拉,能從五分肥變成三分,白白丟了好東西。”
“這事我也知道,就是可不敢說,南市的幾個屠戶都凶的很,手裡還有刀,可嚇人了。”
最後說話的,是鄉裡有名的慫人,這會正在被媳婦揪著耳朵呢,頓時引得一陣大笑。
鄉裡人家,對比縣裡住著的,天生就低人一等,大家笑著,誰也不敢說自己不怕。
跳過買肉的事情,有人說著自己見到的奇葩事。
“我看這縣裡人,有些還比不得我們鄉下的,有一次,我親眼看見的,一個小乞被人從一家大院門口打出去。
聽說家裡老大人沒去的時候,可是捧在心尖尖上的,怪就怪年紀小,老大人一去,就被哥嫂趕出來了。”
“你說的這戶我知道,那哥嫂兩個做的也太不地道,就是我們鄉下人家,有知道給一畝田。
那小子現在就在縣裡做苦力,晚上歇在城隍廟,那衣服還是開春的,也不知道能不能熬過冬天。”
這家小子的事情,大夥說了很久,縣裡的熱鬨可難得看到,劉婆婆也在聽了不少消息。
“也是這小子命好,趕上新縣令過來,他哥嫂不敢做的太明顯,都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怕燒到自己身上。”
喜歡快穿之混低保日常請大家收藏:()快穿之混低保日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