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處,現在在鄉君手上,以後她想回鄉住幾天,就會在這待著。
等過了冬天,開春之後,荊南鄉君府就會開建,不用等到秋日,就能搬進。
安樂長公主帶著記下的書冊回京,公爺還要等到荊南鄉君府建成,就在荊南縣置辦了一個宅子。
整天不是待在宅子裡,就是縱馬進山打獵,完全不理三十二皇侄,隻偶爾上門,與鄉君說話。
鄉君這邊,經曆了短暫的慌亂之後,在梅蘭竹菊桂的幫助下,家裡就井井有條,所有人各司其職。
理順後的第二天,荊南鄉君就派人將自家人接來見麵。
興金侄孫站的遠遠的,不敢靠前,其餘侄孫也沒有底氣。
姑奶奶在公主那兒待了一個月,跟著沾了公主的貴氣,現在看著,就跟鄉下普通婦人完全不一樣。
她身上那身衣裳,有花有草的,還掛了東西,家裡今年辣椒園所有的收入,都買不起。
聽說姑奶奶現在是鄉君,大劉鄉還沒有出過鄉君呢,整個荊南縣都沒有鄉君。
按照興金侄孫的理解,這鄉君,跟公主相比,也不差什麼。
隻不過一個是皇帝嫡親的女兒,一個是皇帝封的外邊人,都是一樣的身份高貴。
“都過來坐吧,我又不是吃人的猛獸,一個個站那麼遠,這才傷了我的心。”
荊南鄉君一開口,大家都知道,她還是那人。
家裡的小輩早就念著來看祖祖,這會兒一窩蜂的都圍上來。
荊南鄉君知道,自己現在身份不同,與家裡人終究有了隔閡。
不過他們心中還是念著自己的,跟自己是親近的,不過是身份上的落差,讓他們不敢接近。
看著還拘束的眾人,就讓宮女太監們都下去,隻留下熟悉的梅蘭竹菊。
擺出瓜果零嘴,上了茶水,大家吃著聊天,會輕鬆很多。
說著說著,興金侄孫也有了笑的模樣,看來是放下了,荊南鄉君放下茶盞,說到正事。
“這次找你們來,是想說一個好消息,之前聖上的聖旨上寫了,將荊南劃為封地。
我一個婦道人家,彆的做不了,隻許諾一件事,我還在一天,咱們家就不用交賦稅。”
聽到這話,眾位侄子侄孫反應各不相同,隻有一點,都陷入震驚、狂喜和不敢相信中。
小輩們的反應,在荊南鄉君的預料之中,朝廷收稅古來有之,逃稅、偷稅是重罪,誰也不敢在這上麵做文章。
之前縣令過來,詢問明年荊南縣稅收之事,說要不要給大劉鄉免稅三年。
當時荊南鄉君問個中緣由,縣令便說,每年稅收,部分留下用於荊南縣,其餘都是上交。
現在荊南縣稅收歸為鄉君,可彆鄉裡免稅,是在便宜之中,不算違規。
大劉鄉免稅一事,荊南鄉君讓縣令不用再提,她對大劉鄉可沒有那麼深的感情,獨給自己娘家一脈免稅。
這本就不是出格之事,鄉君關心自己娘家,縣令當然不會多說,當時就應下了。
除了這個,其他稅收荊南鄉君都沒有動,讓縣令按照舊例。
大家還沒反應,荊南鄉君開口囑咐,這事,讓他們回家消化吧。
“那些糧食,種了自己夠吃的就行,賣糧食賺不了幾文錢,但是,不許出去買糧食吃。
今年的辣椒賣的好,家裡辣椒園得了頭彩,以後把更多心思放在這上麵,安心種辣椒。”
有句話花婆婆沒說。
‘你們一步一個腳印,不貪多,不求快,十年二十年,咱們家說不定還能出個當官的。’
不用交稅,怎麼會有這樣的好事?大家都不敢相信,還是荊南鄉君反複跟他們說了,這才應下來。
興金侄孫請姑奶奶讓識字的小蘭把這句話寫下來,以後就是族訓。
姑奶奶說的不能出去買糧食這件事,大家都沒放在心上,莊稼人哪有出去買糧食的,說出去都讓人笑話。
拿到小蘭寫的條子,興金侄孫扭扭捏捏的說了一件事。
“姑奶奶,咱們劉家祖墳冒青煙,多少代才出您這麼一位。
我想著,在族譜上單開一頁,給您寫上,這事,大家都同意了,您看可以嗎?”
家裡無論男女,都是上族譜的。
外來媳婦兒,也是連名帶姓的,寫在族譜裡。
現在,族譜就在興金侄孫手上,他想著,給姑奶奶單開一頁,也讓後世子孫跟著驕傲。
這事是現在的鄉正大人過來找他,他才想起到的,鄉正大人想把鄉君的事情寫入鄉誌,來詢問劉興金的意見。
這是好事,劉興金不敢給姑奶奶做主,就說要問問姑奶奶再回話。
正巧家裡有孩子出生,在記族譜,想到了這事,先是跟家裡弟弟們問了,才找姑奶奶說。
族譜單開,鄉君沒有不同意的道理。
她本來想著這個世界,功德是難得之物,這麼些年做好事,也隻有七點。
沒成想,這個世界的功德與彆的世界不同,它有另外的評定方法。
在封為鄉君時,就感應到一大波功德入賬,打開一看,功德增加近兩百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現在有機會族譜單開,說不定又有功德進賬,為了驗證自己的猜測,荊南鄉君轉身吩咐小菊。
“你去支點錢,我想在家裡建個祠堂。祠堂旁,起幾間房,請個先生給大家教教書。
以後大家心裡有落處,孩子們有機會識字,以後也能寫自己的名字。”
這就是投桃報李,對於荊南鄉君來說,算得上相互成就。
血脈親緣是斷不了的,因為鄉君封號,與家裡人隔了一層,隻能從彆的地方補起來。
鄉君說的建祠堂和修族學,這是影響多少代的好事,也是多少老人一輩子的夢。
孩子們當即就被壓著給祖祖磕頭,誰也沒想到,地裡刨食的人家,還能有讀書的那一天。
雖然說讀書做不了官,但是那些當官的,都是讀書的。就連縣裡補衙役的缺,都是要求會讀書寫字。
興金他們,隻認識幾個簡單的字,還是家裡唯一一本書上,一代代傳下來的。
據說是朝廷剛立的時候,上麵發的,那時候,還讓人學字來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