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後,周飛再一次來到了永樂大明世界。
這一次,周飛沒有藏身在金鑾殿後的簾子後麵看朱棣上早朝了,一過來就被朱棣帶著去了碼頭那邊給朱高煦率領的三萬大軍送行。
除了三天前周飛看到的二十多艘蓋倫船之外,這一次又多了二十多艘蓋倫船、五艘寶船,一共五十五艘大船!
蓋倫船裝的人較少,寶船裝的人較多,三萬大軍並沒有把這支規模龐大的海軍艦隊裝滿,平均每艘船也就裝了五百多號人。
這樣一支海軍艦隊,在永樂時期,放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幾乎是無敵的存在,是傾國之力!
但是,三萬人的海軍艦隊對於大明來說,不過是一支艦隊罷了,朱棣豪言壯語:“我的目標是在兩年之內建成一支十萬人的海軍,五年之內建成一支二十萬人的海軍!”
這個目標對於其他國家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但對於大明來說,周飛相信是沒有什麼難度的。
不說大明了,被大明推翻的元朝,當年忽必烈三次想要征討倭國,第一次就召集了三萬人的海軍,第二次直接召集了十四萬的海軍!
就像《秦時明月》中秦始皇的說法:“三百人抓不住,那就三千人,三萬人,三十萬人!”
大國就是這樣的豪橫,一次失敗不要緊,大國隨時可以組織更多的兵力。
小國就不行了,大國隨意的一次攻擊,小國都必須全力以赴。
倭國對於元朝的征討,第一次就派出了十萬大軍對付元朝的三萬人,第二次更是傾巢出動。
隻是可惜,元朝沒有選擇好時間,第二次征討的時間點是八月份,正值台風肆虐的時間,結果元朝十四萬大軍半路上就損兵折將,不得不終止。
等到第三次征討,元朝因為各種原因終究沒有付之行動。
倭國靠“運氣”戰勝了元朝,讓元朝放棄了征服它的動作。
大明的生產力和國力比元朝有了進步,創建一支二十萬人的海軍,自然是沒有問題的。更何況,現在的永樂朝還得到了周飛的送溫暖,生產力有了質的提升了。
“出發!”
伴隨著朱棣一聲令下,數十道悠長的號角聲響徹在江麵之上,五十五艘艦船緩緩起航,駛離了金陵城,朝著長江下遊駛去。
最大的一艘寶船的船頭之上,身披鎧甲的魁梧壯漢朱高煦凝視著朱棣這邊,凝視著金陵城,久久沒有回頭。
“這一次進攻主要的目標是倭國的天蝗,還有它們的室町幕府,讓他們群龍無首,然後我們的士兵開始登陸,逐步蠶食倭國土地。如果這個目標答不成,先強迫倭國簽訂賠償和割讓土地的條約,等我們更先進的戰船、大炮、火銃造出來,我們再發起進攻……”
太子朱高熾、趙王朱高燧以及文武百官都來了送行,但都站在遠處,隻有周飛站在了朱棣身後,緊挨著他。
在艦隊緩緩駛離之時,周飛聽到了朱棣低沉的聲音。
儘管這個聲音很平靜,也充滿了狠辣,但周飛依然聽出了朱棣內心深處的擔憂之情,既是擔憂這一次出征會出問題,也是擔憂主帥朱高煦會有意外。
雖然說為了這一次的出征,他們經過研究討論,造出了蓋倫船、紅衣大炮、魯密銃等先進艦船和武器,但戰爭是殘酷的,充滿風險的,誰也不能保證在戰爭中能順利的活下來。
更何況,這一次是渡海作戰,和以前的作戰完全不同,前麵還有元朝對倭國連續兩次作戰的失敗。
天降猛男的朱高煦能不能在海戰中也屢建奇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