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和諸葛亮交換了一個眼神,沉默不語。
如果是以前,兩人是認為太子劉據之死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江充的陰謀陷害,一個是太子劉據本身的大逆不道。
兩人是統治階級的一員,思考方式都是統治階級的方式,和漢朝官方是一致的。
而漢朝官方對太子劉據造反自殺這事的定性,在漢宣帝之時就定下了,是漢宣帝自己定的。
作為劉據的親孫子,漢宣帝給的定性就一個字“戾”!
就這個“戾”字,足以說明漢朝對劉據的定性是什麼了。
不思順受曰戾,知錯不改曰戾。
劉據起兵造反這事就是錯了,而且自殺之舉就是知錯不改。
至於江充陷害,那是公認的。
反倒是劉徹,沒有任何問題。
沒錯,漢朝對於太子劉據起兵造反這事的定性就是和劉徹無關,然後劉徹拿到了“武”這個號諡號。
但現在,兩人雖然心裡麵還是傾向於這個認同定性,但周飛說的問題在於劉徹自身,他們也認為有道理,而且不好反駁。
一來的確有道理,二來是周飛說的。
在劉據起兵造反這件事上,漢武帝沒錯嗎?
肯定是有的,而且是最大錯誤。
之前不揭開蓋子,是儒家意識形態親親相隱延伸出來的為尊者諱。
皇帝一切都好,出問題都是下麵的人,所以大家要批評就批評下麵的人好了。
但實際上,如果不是劉徹老糊塗了,追求長生不老,搞起了讖褘之事,江充這些人怎麼可能離間得了劉據和劉徹之間的父子關係?
當然,雄才大略的皇帝和太子之間的權力矛盾也是主因之一。
雄才大略的皇帝,希望自己的太子也是雄才大略的。
但是,越是雄才大略的皇帝就越是自信,認為自己的做事才是真理,其他人都是笨蛋,要聽自己的。
如此一來,雄才大略的怪美和雄才大略的太子之間的矛盾就誕生了。
太子的反對會讓皇帝認為是對自己的挑釁和權力的試探,於是打壓不可避免。
劉徹一直認為劉據不像自己,但真到了像他時,他又該心生忌憚了。
“是我老糊塗了嗎?”
劉備和諸葛亮的沉默,讓劉徹徹底的失態了,他喃喃自語了起來,都沒有自稱朕了,而是改口說“我”了。
衛青一聲不吭,他不知道說什麼好,他腦子裡轉動的念頭是,我該怎麼拯救我那可憐的親外甥?
衛青心中遺憾,因為他聽得出來,太子劉據起兵造反之時,他肯定是不在了的。
如果他在的話,太子肯定不會被人陷害,而且起兵也不會失敗自殺。
他是忠於劉徹的,也是不會幫助劉徹攻打親外甥的,他會拚儘全力保下親外甥。
“不對,去病呢?”
衛青忽然臉色一變,驚呼了起來。
喜歡我家通曆史,開局救助李雲龍請大家收藏:()我家通曆史,開局救助李雲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