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任命環衛組組長,餘鐵柱~“
楊立青的講話簡單易懂,說了一番道理之後立即宣布了此次講話的重點,那就是提拔先進分子。
每一個勞動組,都設立了一個組長,組長工錢比組員多了2斤大米,有勞動的管理權,但沒有人事權和財政權。
說直白點,組長可以管自己所在勞動組所有人的勞動分配,但他不能決定辭退一個人,也不能決定招一個新人,更不能決定組員的工錢多少以及如何發放。
這是非常關鍵的製衡手段,也是管理學問。
如果一個組長掌握了人事權,那他就能夠決定所在組的一切,讓這個組變成自己的自留地。
如果一個組長掌握了組員的財政權,那完蛋了,整個組就徹底成為了他的”獨立王國“,他想乾什麼就乾什麼,甚至可以調轉槍頭來打上麵。
古往今來,太多這種案例了。
小打小鬨就不說,出不了太大的亂子。
往大了說,出的亂子可就太大了,曆史進程都被深刻的影響了,死去的人就更多了,無法計數,數都數不清。
漢朝的七國之亂,就是藩王掌握了人事權和財政權。
唐朝的節度藩鎮,也是朝廷把人事權和財政權下放給了地方大員,於是地方尾大不掉,調轉槍頭打中央,最終全國軍閥混戰。
隻有宋朝,終宋一朝,都是行政、司法、財政三權分立,始終沒有軍閥混戰的局麵。
明朝很好的延續了宋朝的做法,也沒有出現軍閥的情況。
明末之所以看似地方軍閥多,實際依然受到朝廷節製,譬如關寧軍等,也隻是擁兵自重而不敢反叛,原因就在於財政權始終在朝廷手上。
直到後來崇禎上吊自殺,朝廷中央徹底崩盤,天下局勢才徹底糜爛,出現了軍閥獨立的情況。
滿清政府本來也沒有這個問題,但誰讓滿清政府是以少統多呢?
所以,到了滿清末年,滿清政府為了繼續維係統治,隻能重開“團練”,這玩意在宋朝被終結了,結果在滿清還複活了!
隻能說,滿清的統治在中華文明的曆史上,開了無數倒車,數不勝數。
團練一開,地方大員擁兵自重,聽調不聽宣,雖然很好的打敗了太平天國,但很快就出現了東南互保的局麵。
後來滿清倒台,被袁世凱逼迫下台,也就水到渠成了。
說到袁世凱,掌握人事權和財政權最終坐大的典型案例,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近代案例,就是袁世凱了。
小站練兵!
袁世凱被安排在“小站”的地方練兵,結果袁世凱一手刀一手銀子,直接把練出來的兵變成了自己的。
“誰給你們發銀子?”
“袁大人!”
每天這樣練兵的結果,袁世凱掌握了軍權,下麵的諸多將領最後都奉袁世凱為主。
武昌起義後,滿清政權還想垂死掙紮,以“足疾”的名義讓袁世凱滾蛋回家,然後調集北洋軍南下。
結果,滿清政權發現北洋軍根本調不動!
是的,北洋軍根本不聽朝廷的號令,他們隻聽袁世凱的。
沒辦法之下,滿清的那些王八蛋宗室們隻好把袁世凱叫回來,結果就是袁世凱率領北洋軍走到半路反手一擊,滿清政權徹底倒台。
……
“憑什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