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這個詞,從中文望文生義就看得出來,不隻是“危”,它還有“機”,機遇的“機”。
這個詞的誕生,就是中國樸素唯物辯證主義的一個具體體現,也是一個好的注腳。
老子有句話“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說的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危機,一麵是危,一麵是機。
隻不過,絕大多數人在麵對問題時,想到的就是危,全然忘記了後麵還有“機”。這一點,和個人心理素質有關係,也和能力有關。
心理素質脆弱的,碰到問題就火急火燎,事情還沒調查清楚就急急忙忙下結論做出動作,結果基本上是越做越錯,讓自己陷入了更大的危險當中。
當然,不排除有人自己心理素質還行,但旁邊的人卻在不停的催促,於是頭腦一熱……
在工作上,領導催促、同事催促、客戶催促、供應商催促等等;在生活中,父母催促,老婆催促,孩子催促,親戚朋友催促……
還有一部分則是能力不夠,看不到危險當中的機遇。
他們有強大心理素質,或者是主動的,鍛煉出來的,或者是被動的,佛係的性格,遇到問題時不急不躁。
這種人,會急死旁邊性子急的人,但碰到問題反而是能夠很好的解決。
是的,他們看不到機遇,不代表他們就沒有優勢了,優勢就是能冷靜解決問題,很難出現毛躁衝動做出錯誤決定的情況。
他們看不到機遇,能力不足解決不了問題,但他們可以詢問、可以查詢。
真正厲害,能夠在危險中看到機遇的人,畢竟是少數。
能夠在危險中看到機遇並抓住機遇的人,那就更加鳳毛麟角了。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九頭蟲叫奔波兒灞去對付孫悟空,這個任務一看就是死路一條,滿滿的危險。
但是,奔波兒灞接了這個任務,直接投了孫悟空呢?
以孫悟空的性子,奔波兒灞就算得不到正果,那也能脫離九頭蟲的掌控,這何嘗不是一件機遇呢?
……
周飛把老子的那句話念了一遍,接著對朱學士說道:“朱大人,時代變了,以後再也不是你們這些人愚弄百姓的時代了!”
朱學士沉默無語:“……”
此時的沉默,震耳欲聾。
他不是很理解周飛的話,但也能夠明白,周飛是清晰無誤的鄙視他,鄙視和他一類的人。
他更能夠明白,周飛和楊立青他們一樣,充滿了自信,擁有著能夠克服一切困難的強大精神!
砰砰!
兩聲槍響,驚醒了沉默中的朱學士,讓周飛臉上笑容更多,也在瞬間震懾住了洶湧衝來的人群。
所有人呆呆的看著站在了高處的楊立青,楊立青的右手手上一把長槍朝天鳴放,震耳欲聾,淡藍色的硝煙快速擴散開來,刺鼻的味道讓聞到的人心驚膽戰,腿肚子都在發抖。
所有人這才記起來了,短毛賊是有槍的,槍是能打死人的,短毛賊也是真的開過槍的!
“誰在亂動,我殺了他!”
楊立青拿著大喇叭聲色俱厲的嗬斥道,說話的同時,手上的長槍槍口平放著,對準了洶湧的人群。
和平時期,這種操作彆說在現代了,哪怕是在二戰時期,楊立青也是要受軍事處分的,怎麼能將槍口對準人民群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