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丁製度,從私有製開始就出現了,不過一直以來都是私密性質、服務性質的,屬於下人、仆從一類。
打起仗來,這類人隻要投降了,是不會被戰勝一方殺戮的。
一直到明朝,家丁的性質才出現了根本性轉變,特彆是明末時期。
究其原因,在於政治製度的演變。
明朝之前,或者更應該說宋朝之前,任何一名將領都是有自己的士兵的,也叫親兵,是朝廷封賞承認的。地位越高的將領,排場越大,親兵越多。
按爵位來分,公侯伯子男,上麵還有王爵,親兵的數量都有明確規定的。
這些親兵,直接就是將領的私兵,很多時候將領要反叛,依靠的就是親兵。
曆朝曆代的太子,親兵數量是當時最多的。
以唐朝為例,太子有專屬於太子的東宮衛隊。
名垂青史的玄武門事變中,李世民要對付太子李建成,在長安的地盤上哪怕是掌握了絕對權力,朝廷上下都是他的人,李世民也沒敢明火執仗的去攻打東宮太子府。
究其原因,就是太子李建成擁有東宮衛隊,人數超過兩千,而且都是精銳中的精銳,領兵的還是大名鼎鼎的薛萬徹。
真要明火執仗的猛攻,李世民還是可以勝利,但絕對慘勝,自己這邊肯定也要損失慘重,這對於一直以來都是乾脆利落全贏的李世民來說肯定是不會采取的莽撞行動。
後來的大唐太子、大宋太子、大明太子……都有屬於自己的衛隊。
這種情況,一直到宋朝發生了改變。
到了明朝,情況更特殊了,明成祖朱棣就是藩王起兵造反的,對付藩王也好,將領也好,都是嚴防死守。
什麼親兵衛隊?
都給朕爬!
到了後麵,親兵乾脆沒有了。
明末時期,朝廷控製力下降,天下動蕩混亂,將領為了自保,於是將親兵化作家丁,名義上是自己的家丁,實際上卻是自己的親兵。
到了後來,朝廷崇禎時期,朝廷軍隊徹底沒用了,各路將領打仗基本上都是用自家家丁來當做精銳用,戰鬥力遠遠超過了軍隊。
上行下效,世家大族、大戶人家,但凡有點實力的都開始這樣搞。
清朝延續了這種“優良”作風。
……
範家家丁的操作,立即讓周飛聯想到了這種情況。
這其實是朝廷組織能力的弱化和失控,天下失序。
天下安定的時期,是朝廷組織能力和控製能力最強的時期,是少有這種情況的。
古代雖然是皇權不下鄉,但其實從明朝開始,皇權已經下鄉了,因為朱元璋認為元朝之所以失天下,在於“寬仁”。
這個“寬仁”,現代人很多人理解為寬鬆,於是抨擊朱元璋時忘了本,說元朝應該管嚴一點,把朱元璋早點“管”死,然後對朱元璋批評,甚至謾罵。
實際上,朱元璋站在政治家的角度講“寬仁”,和普通人理解的寬仁完全是兩碼事。
普通人的寬仁是自由,不受約束。
但在中國古往今來的政治家來看,管理是不能“寬仁”的,這個“寬仁”是對地方勢力來講的。
朝廷越寬仁,地方勢力就越發猖獗,欺上瞞下,欺男霸女都是稀鬆平常,劫掠人口,籠絡官員,陰謀造反都是很容易就會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