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發生了很多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最顯著的表現是沒有了上下尊卑,禮儀失序。
所以,孔子說禮崩樂壞。
然後,孔子認為天下之所以混亂,就是因為禮崩樂壞導致,要複古,一口氣複古到三皇五帝堯舜禹時期,再不濟也要複古到周公時期。
曆史的局限性,讓孔子把結果當成了原因,他沒有看清楚社會發展的規律。
事實上,禮崩樂壞是結果,是社會混亂的總結歸納,不是原因。
原因是社會的發展導致利益分配的不均讓世人不滿,於是動亂產生了。
人人都想要更多,自然而然就亂了。
春秋時期,最讓世人瞠目結舌的,是鄭莊公派人偷偷的把周天子的麥子給割了!
麥子被割了,周天子的威信掃地就不說了,反正肚子是餓了,不得不找諸侯借糧食過日子。
周飛當時學到這段曆史也是啼笑皆非,堂堂天子做到這份上,還有什麼意義?
這時說起,周飛自然不是嘲笑周天子,而是說明一個事實,那就是糧食產量從周天子那時起到戰國末期是一直在增長的,而且增長幅度很大。
以長平之戰為例,秦國出動三四十萬大軍,糧食千裡迢迢的運輸,竟然能支撐長達半年的戰爭。
哪怕是國力較秦國弱的趙國,四十萬大軍和秦國對峙,就近運輸糧食,那也是堅持了半年!
戰爭時期,青壯年都上戰場了,農忙肯定受影響,糧食減產是肯定的。
而戰爭時期糧食的損耗是非常驚人的,不僅是人吃馬嚼,更在於運輸過程中的損耗。
彆說秦國千裡迢迢的運輸糧食了,就算是趙國近距離運輸,也有將近五分之一的糧食在運輸路上損耗了。
但是,即便如此,兩國的長平之戰也持續了將近半年之久,直到趙國國力耗儘,終於堅持不下去了,選擇了冒死一搏,這才有了趙括的上場和最終的大敗虧輸。
長平之戰的巨大消耗之後,史記沒有記載兩國發生了大規模的饑荒和餓死人的情況。
說漏記載了,那不可能。
以中國曆史記載之嚴肅,隻要發生了大規模饑荒和餓死人的情況,史書上必定會記載的。
由此可見,戰國末期對比春秋時期,糧食產量的增長幅度是巨大的。
“……”
賁有些卡殼了,下意識問道:“你說的這個和糧食吃不完有關聯嗎?”
周飛點了點頭道:“當然有關聯!你想啊,每隔一段時間,糧食產量都會提升,越往後豈不是越高?過個五六百年甚至上千年,糧食產量不就多到吃不完了?滄海桑田,變幻萬千,所以你怎麼能說糧食吃不完是不可能的呢?”
賁頓時一臉的愕然:“……”
是啊,自己怎麼沒想到呢?
“幾百年?上千年?那也太遙遠了!”
“我們早死了。”
黑夫和墨在旁邊小聲的嘀咕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