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論壇私信交流中,一個代號“洛陽鏟下無虛土”的神秘用戶,向他兜售一組據稱是剛“出鍋”的戰國竹簡的高清照片。
“絕對孤品,上麵記載的東西,能顛覆你對那段曆史的認知。”
對方的語氣充滿誘惑,且價格不菲。
作者盯著屏幕上對方發來的、一張極其模糊的預覽圖——那竹簡的形製、墨跡的氧化程度,確實透著一股難以偽造的古意。
對“真實感”的偏執追求瞬間衝垮了理智的堤壩。
作者咬咬牙,通過論壇內置的、難以追蹤的加密支付通道,完成了這筆交易。
幾張高清圖片傳了過來,上麵的古文字作者一個也不認識,但那撲麵而來的曆史滄桑感,讓他心跳加速。
作者立刻將這些“素材”融入自己正在創作的故事線裡。
作者以為自己的行為足夠謹慎:使用加密通訊工具,交易完成後立刻清除聊天記錄,訪問論壇使用虛擬機,甚至定期格式化硬盤。
但他低估了國家機器在網絡空間布下的天羅地網。
某市,國家文物局下屬的“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辦公室”簡稱“打文辦”)燈火通明。
巨大的電子屏幕上,數據流如同瀑布般滾動。
一個專門負責網絡巡查的年輕警官小陳,眉頭緊鎖地盯著自己麵前的幾塊分屏。
他正在追蹤一條涉及非法跨境文物拍賣的線索,目標指向一個名為“土夫子之家”的加密論壇。
通過特殊的技術手段,配合網安部門的協作,他們艱難地在這個論壇的訪問流量中,篩出了一個行為模式異常的國內ip地址。
這個用戶訪問頻率極高,時間跨度長,尤其在深夜異常活躍,瀏覽的帖子多涉及高價值的、未公開的出土文物信息,甚至存在可疑的資金流動痕跡。
技術溯源顯示,這個ip最終指向杭城的一個高檔住宅小區。
“頭兒,有情況!這個‘摸金校尉7’,行為非常可疑,不像普通愛好者,更像在係統性收集敏感信息,而且有購買記錄!”
小陳立刻向負責此案的資深警官李四彙報。
李四,四十多歲,麵容剛毅,眼神銳利如鷹,在文物犯罪偵查領域經驗豐富。
他走到小陳身後,盯著屏幕上那個閃爍的ip地址和用戶代號,沉思片刻:
“‘摸金校尉’?哼,小說看多了!查!深挖他的所有網絡痕跡,尤其注意清除掉的數據,想辦法恢複!同時,查實這個ip地址的實際使用者身份!”
技術攻堅隨即展開,網安部門最頂尖的數據恢複專家被調集起來。
目標使用的加密手段和清除工具確實專業,但在國家級的網絡技術力量麵前,並非無懈可擊。
經過連續數晝夜的奮戰,如同考古發掘般一點點剝離覆蓋的“土層”。
那些被作者認為早已徹底粉碎刪除的瀏覽記錄、私信聊天內容,甚至包括那筆購買戰國竹簡照片的加密交易憑證的碎片,都被奇跡般地、一點點地拚湊複原出來!
證據鏈逐漸清晰、完整。
“查清了!”小陳的聲音帶著一絲疲憊的興奮,“這個‘摸金校尉7’,真實身份是······,筆名是·······,《盜墓筆計》的作者!”
李四眼中閃過一絲驚訝,隨即是冰冷的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