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大換裝_抗日之火力不足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32章 大換裝(1 / 1)

“又是庫爾斯克?”,王胖子對這個地名還挺熟悉,在他的那個時空,烏俄也在這裡折騰。

楊植霖拿著電報,說道,“這裡蘇德雙方投入的兵力史無前例,雙方加起來居然超過五百萬軍隊,而且還在源源不斷的彙集,這裡接下來會有一場人類曆史上史無前例的會戰!”

野火也不知道這場會戰的結局,世界已然不再可知!

“誰進攻,誰防禦?”,趙新新問道。

“蘇聯進攻,德國人防禦”,楊植霖說道。

王胖子對於防禦也有些心得,他說道,“進攻總要付出的更多,蘇聯看來準備投血本了”。

野火對於國際形勢不太熱情,他打斷了他們的話題,直奔今天開會的主題,“黃老留在了潛艇基地,我們要討論換裝問題了,首先我要談談對於基本槍械,經過實驗後的,我的槍械換裝計劃!”

野火拿出一個本子,上麵密密麻麻寫著各種結果和最終選擇。

“首先,班排在輕武器方麵,全麵換裝951步槍和951機槍,我們已經測試過了,這批武器必須立刻換裝”,野火說道。

趙新新說道,“以前,不是聽說95不行嗎?”

野火笑了笑,“一群軍盲瞎比比,我們測試過了,這武器對比我們現在的武器,確實要優秀很多!”

他拿著本子向所有人介紹實際測量的結果,“我們選擇九五式基於四個原因:

一,標配白光瞄準鏡和微光瞄準鏡:該武器還可以安裝白光瞄準鏡和微光瞄準鏡,白光瞄準鏡的放大倍數為3倍,用於遠距離目標精確瞄準。白光瞄準鏡用於對600內(配於自動步槍時)或800內(配於班用機槍時)的目標實施瞄準射擊和戰場觀察。微光瞄準鏡的放大倍率也為3倍,可在夜間弱光條件下對200以內的生動目標精確瞄準。兩種瞄準鏡通用於自動步槍和班用機槍,並能在槍身上快速裝卸。微光瞄準鏡是一種輕便的被動式夜間瞄準器材,可有效地進行夜間精確瞄準;觀察發現敵人所使用的紅外光源或其他光源的位置。”

王胖子吃驚了,“那不是人人都是神槍手,夜戰全無敵!”

野火點點頭,繼續說道,“第二個原因,子彈殺傷力!58毫米普通彈的初速為940960米/秒,比以前使用的56式762毫米普通彈高很多。在直射距離上,配用58毫米普通彈的自動步槍和輕機槍直射距離分彆達到375米和680米,對600米距離上2毫米厚冷軋鋼板加鬆木板構成的複合目標進行射擊得出的數據,58毫米普通彈侵入深度達到140毫米!”

趙新新也點點頭,“六百米的殺傷力也很好!”。

野火接著說,“第三點,這槍還帶有榴彈發射器,榴彈發射器重145公斤,長310毫米,使用壽命大於2000發,射程大約在300米。可以發射致命和非致命彈藥(催淚瓦斯、高爆炸藥和照明彈)。

還有一個,我以前從來也沒聽說過的的“手榴彈拋射器”,該手榴彈拋射器是一種易拆裝的槍口裝置,把手榴彈放置在這個槍口裝置內,用空包彈發射,可把手榴彈精確拋射到80米的目標區域!”

“呃,能同時打榴彈和手榴彈?”,這下趙新新激動了,“也就是單兵有小炮,能夠在300米內,可以自己包了?”

野火點點頭,繼續說,“第四點,這東西隨便折騰,就是不壞!我們把這槍放進黃河旁邊的泥灘裡,狠狠地踩進去,然後拿出來,一百次,拿出來照樣打!”

王胖子唏噓道,“步兵們,確實人性泯滅,居然這樣折磨一支槍!”

“有效射程呢”,趙新新問道。

“步槍四百米,機槍八百米”,野火回答道,“這槍還輕,子彈也輕,相同的負重,單兵能背更多的子彈!更不要說我們是騾馬化部隊,一個班能多帶百分之二十的彈藥量!當然,我把這部分重量給了槍榴彈,讓他們加強爆炸火力!”

“那重機槍呢?”,趙新新繼續問道。

野火說道,“換八九式重機槍,這玩意真的輕,26公斤(總重)。長度,1920。槍管長度,1002。口徑,127。子彈有穿甲爆炸燃燒彈、穿甲燃燒曳光彈。發射模式,扳機自動。射速,450600發/分,彈頭初速,825/s,有效射程,1500米,彈匣容彈量,50發。同樣帶瞄具,白光瞄準鏡和微光瞄準鏡。”

王胖子跳起來說,“啥重機槍是127毫米口徑,這玩意和高射機槍一個口徑,能打一點五公裡?!還隻有26公斤?!”

趙新新也說,“這他娘,是個怪物!”

野火嘿嘿的笑著,他點了點原來重機槍的三人編組,說道,“編製也不用變,這重機槍拆開來,三個人可以背著滿山跑。”

“其他還有嗎?”,王胖子對於新武器有著期待。

野火翻開下一頁說道,“哲彆部隊全麵換裝88狙,就是qbu88式狙擊步槍。采用58毫米重型彈藥,1000米距離上還能夠100穿透3毫米厚的a3鋼板。我們的高級哲彆部隊試過了,他們測試下來600米,對於敵人頭部的命中率為96,他們非常喜歡,測試槍都被直接征用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