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烏蘭察布,淩晨四點的天空,居然被炮火點亮。
雙方的炮兵沿著長達三十公裡的戰線,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炮戰。炮彈如雨點般密集地傾瀉而下,在空中劃過一道道弧線後,狠狠地砸向對方的陣地。每一次炮彈的落下都伴隨著震耳欲聾的爆炸聲和衝天而起的火光,仿佛是一顆顆璀璨的煙花綻放在夜空中,照亮了整個戰場。這些彈藥爆炸產生的亮光,將原本漆黑的天幕染成了微微的紅色,使得整個戰場變得異常壯觀而又慘烈。
黑夜中的天空變成了中日雙方空軍激烈戰鬥的舞台,他們都竭儘全力地隱藏自己的炮位,以免被對方察覺。在這片黑暗的天幕之下,一場驚心動魄的空中激戰正在上演。
戰鬥機如同一顆顆燃燒的流星,冒著熊熊火光和滾滾黑煙,從暗紅色的蒼穹中墜落。每一次墜毀都會引發劇烈的爆炸,讓大地為之顫抖。這些墜落的戰機仿佛是從蒼穹墜落的隕石。
戰場上彌漫著濃煙、火焰和碎片,給人一種世界末日般的感覺。
趙新新看著粉紅色天穹,笑著對嚴慰寬說道,“日本人居然和我們玩炮兵?”
嚴慰寬也笑了,他倆居然在炮火連天的天地之間,哈哈大笑。
山下奉文看到,一定會問,“八嘎亞路!在我們大日本炮兵的群炮怒吼之下,你們笑什麼?”
各位觀眾,你們是否知道,趙新新和嚴慰寬他們在笑什麼嗎?
趙新新拿起電話,深吸一口氣後,對著電話那頭語氣堅定地說道:“標定諸元,以距離最近的三門155榴彈炮為一個火力單元,進行自動火力分配,解算完成,立刻進行三發單炮集火式射擊。讓我們為日本炮兵默哀!”他的聲音中充滿了決心和自信,仿佛已經看到了敵人被摧毀的畫麵。
隨著命令下達,炮兵指揮車忙碌起來。各種數據在屏幕上飛速閃爍,計算機不斷計算著炮彈的飛行軌跡和落點。士兵們緊張而有序地操作著設備,確保一切準備就緒。
在後方的戰場上,最先準備好的三門155榴彈炮已經調整好了角度,瞄準了目標區域。當解算完成的信號傳來時,炮手們毫不猶豫地按下了發射按鈕。
刹那間,三門火炮同時發出震耳欲聾的轟鳴聲,每門炮在九秒之內自動微調三次炮擊角度,極速炮擊三次。
九發炮彈如流星般劃破長空,向著日本炮兵陣地飛去。每一發炮彈都帶著致命的威脅,它們在空中劃出優美的弧線,在同一秒,九發炮彈同時落地,準確無誤地,落在日本炮兵的炮位之上。
日本炮兵陣地陷入一片火海之中,濃煙滾滾,火光衝天。他們的那一門大炮和操作它的鬼子炮兵們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再也無法對我方構成威脅。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炮兵引入了一種新型的炮擊模式。
他們提前設定一個基準點,通常是戰場上的一個突出物體,比如一座教堂的尖頂、一棵特彆高大的樹,或者海島上的某塊巨大岩石,這個基準點成為炮擊的參考點。
然後,戰區內所有炮群都對這個基準點進行距離和方位的測量,並提前進行少量炮彈的試射。
一旦戰鬥開始,所有炮兵觀察哨隻需通過無線電報告敵人出現在基準點周邊的大致位置,例如教堂尖頂左側50到100米處有大量敵方車輛和步兵。接到指令後,戰區後方的所有主力炮群,不論是榴彈炮群還是大口徑迫擊炮群,都開始微調炮口,對準教堂尖頂左側50到100米的目標範圍。
待所有炮彈裝填完畢後,在炮群指揮部通過無線電下令的1到3秒內,所有炮彈會齊射。
這意味著,幾十甚至上百發炮彈會同時擊中目標區域,實現對目標區域內敵方車輛和人員的密集殺傷。
由於大量炮彈幾乎在3秒之內同時到達,而且會基本覆蓋目標區域,這種集群式炮火打擊的效果非常顯著。
傳統的方法,例如快速跳入早期炮彈坑,在這種集火射擊麵前已然無效。美國炮兵將這種大量炮彈同時擊中目標的集中火力模式稱為“tiet”(tot),中文可翻譯為“炮兵集火射擊”或“集火覆蓋式炮兵射擊模式”。
這種炮兵集火射擊模式非常出色,甚至在二戰後期的歐洲戰場上,美國炮兵就已經能夠集中9個炮兵營的100多門大炮,實現瞬間覆蓋對手陣地。
在琉球戰役中,甚至出現了集中250多門大炮,同時覆蓋一個目標區域的新紀錄。
時至今日,tot炮兵射擊模式還有了新的發展。
現在,除了繼續集中大規模炮群進行精準自動化火力覆蓋外,對於單一的先進自行火炮,也可以在不超過9秒內,快速打出3發中高低彈道的大口徑炮彈。這三發炮彈會同時到達同一個落點,對目標區域造成巨大的殺傷。
這意味著,隻需要一門155毫米自行大炮,一次射擊就能達到過去一個大口徑炮兵連tot射擊的效果。然而,實現這一點對155毫米自行大炮的自動化高速裝填能力、彈道計算能力、炮身的發射穩定性以及炮膛的耐高壓能力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